临沧市抓实劳务输出——
就业有渠道 岗位稳得住
2024年春节前夕,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村民汪瑞祥参加了凤庆县2024年第一期职业化脱产式证书式农民培训暨组织化劳务输出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输出岗前初级电工班。年后,汪瑞祥怀揣着希望,顺利到广东省中山市TCL空调厂上班。
近年来,临沧市人社局持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突出就近就地就业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并重,按月收集、发布企业岗位,通过动员、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建立就业帮扶车间等举措,助推劳动力从“出家门”“上车门”到“进厂门”全过程“样样好”。
凤庆县把组织化作为劳务输出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治理提效多方共赢。目前,凤庆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689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48212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0392人、组织化点对点输出967人。
凤庆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罗云芬介绍,截至目前,凤庆县到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对接考察31场次,组织19家企业到乡镇开展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12场次,提供用工岗位1.86万个。同时,将涉农培训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统筹到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全脱产进校园培训,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工作格局。
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对开展劳动力组织化输出、常态化合作的中介机构,给予输送务工人员稳岗奖励,每输送1名务工人员且连续在岗3个月以上的,每人每月给予稳岗奖励200元至400元。以凤庆县郭大寨乡为例,今年计划输出220人左右,以稳岗10个月、人均每月稳岗奖励300元计,可实现稳岗奖励收益66万元,进一步拓宽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
针对组织化输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老人、儿童无人照顾的问题,凤庆县各部门及村集体给予其生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帮助。通过常态化开展暖心行动,劳务合作社每年拿出10%至20%的稳岗奖励资金作为农民工工会活动经费,对组织化输出务工家庭留守老人和小孩遇到特殊困难、生病住院等给予帮助或慰问,切实解决好组织化输出务工家庭困难问题。
在位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加紧生产可降解餐饮具。该公司系上海对口云南的沪滇合作示范项目,2021年6月,上海绿赛可实业有限公司在耿马县投资建设的3万吨可降解蔗渣模塑餐饮具及包装材料项目投产,并于2022年申请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135人、脱贫劳动力11人;2023年申请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168人、脱贫劳动力14人。
耿马县聚焦群众顾家与赚钱两难问题,因地制宜建立就业帮扶车间17个,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让无法外出,无业可扶的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耿马镇允楞村村民俸淑兰在公司就业两年多,她告诉记者,工资最高的时候可以领到6000多元,每天骑电动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单位,既能就近上班,又能照顾孩子。
在耿马县贺派乡就业帮扶车间耿马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60余名妇女坐在烘烤设备前,一边烘烤鲜条、一边加工石斛枫斗。家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泽安新村的村民李建梅说:“搬到新家,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月收入不低于4500元,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2018年,村民李建梅从落阳村搬到泽安新村,如今已成为该车间加工石斛的老手。
贺派乡就业帮扶车间于2019年建成投用,生产的石斛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2023年,我们一共生产销售了14吨石斛,产值近2300万元。”耿马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秀强介绍,自车间建成投用以来,共解决用工2400余人次,发放工资1080余万元。(李彤 李铁成 陈会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