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时政

沪滇山海情丨

这位援滇干部回到父母奉献过的边疆燃烧青春

人民网记者 刘怡
2023年10月24日15:11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产业合作、乡村建设、人才培训、劳务协作、教育卫生帮扶……从东部沿海的繁华都市到西南边陲的美丽山乡,自2017年上海市青浦区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结对以来,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协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共同谱写出感人的沪滇山海情乐章。

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沪滇山海情”系列报道,展现上海青浦与云南德宏两地共筑振兴路、续写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来云南一年多,王劼笑称自己在云南紫外线的“伤害”下黑了不少。

2022年,王劼从上海市青浦区来到西南边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成为了一名援滇干部。因为父母曾作为知青,在云南呆了十多年,出生在上海的王劼一直认为“自己跟云南挺有缘”。

从上海到云南,跨越山海,近3000公里,王劼说决定来云南的那一刻,“套用一句流行的话,感觉自己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了”。

挂职芒市委常委、副市长后,王劼负责沪滇帮扶协作工作,协助市长分管市投资促进局。

产业合作、乡村建设、人才培训、劳务协作、教育卫生帮扶……目前芒市的沪滇协作内容十分丰富,在多样的协作机制下,沪滇双方一直探索各项领域协作的新模式。

】沪滇帮扶资金建设的百香果加工厂。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沪滇帮扶资金建设的百香果加工厂。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芒市地处南疆,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农业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在产业帮扶方面,我们是用产业本身的发展思维来做东西协作的项目。”王劼进一步解释,“就是把上海的渠道和云南的资源进行一个连接,通过市场的手段,形成一个利益链接体,可以让产业帮扶的效果更明显。”

以芒市风平镇的百香果加工厂和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为例,王劼介绍,两个项目发展首要考虑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选择品类,百香果和食用菌都适合当地种植,在区域位置好的地方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同时通过链接上海渠道和市场扶持龙头企业,解决产销问题后,企业发展起来可以反向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和农业种植。

“这样的探索改变了以往先推广种植再发展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王劼说,这样的模式避免了在没有产业链和市场的情况下,种植的农产品最终陷入滞销或低价销售的困境。

出冬瓜村内,绿叶掩映中的传统德昂族木楼。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出冬瓜村内,绿叶掩映中的传统德昂族木楼。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在自然和人文资源优越的地方,沪滇帮扶项目更多投入在基础设施提升,帮助当地进行乡村建设。王劼介绍,在极具德昂族文化特色的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上海方面投入了沪滇帮扶资金进行了村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同时帮助当地引入专业化运营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来德昂木楼中喝酸茶、品尝原生态美食、体验民族织锦、感受德昂族醇厚的历史文化,已成为不少前来芒市游玩游客的必选项。

“未来我们还会引入社会组织和资源,对出冬瓜村的酸茶等农特产进行包装,发展酸茶产业。”王劼说,茶叶种植、酸茶加工、旅游服务的模式让出冬瓜村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选择一些‘支点’,像百香果和食用菌这样的项目,确定好的品类,扶持龙头企业,把平台和渠道搭建起来后,慢慢地去撬动当地产业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的良性循环。”说起到云南后的工作生活,王劼十分感慨,“不知不觉三年时间已过去了一半,相信援滇干部一期一期接着来,一任接着一任干,当地发展会越来越好。”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