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山海情丨开拓新产业 过上“甜日子”
产业合作、乡村建设、人才培训、劳务协作、教育卫生帮扶……从东部沿海的繁华都市到西南边陲的美丽山乡,自2017年上海市青浦区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结对以来,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协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共同谱写出感人的沪滇山海情乐章。
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沪滇山海情”系列报道,展现上海青浦与云南德宏两地共筑振兴路、续写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手起刀落、果实分半、小勺一转,不到2秒,杨彩菊手里的百香果果浆被舀出,右手交叉紧握刀勺,左手再次拿起一颗百香果,重复之前的动作……不到一上午,杨彩菊身前已积了满满一盒黄色果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的百香果加工厂里,几十个像杨彩菊一样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站在操作台前,双手飞快,熟练而麻利地取着百香果果浆,整个车间弥漫着香甜的果香。
杨彩菊的家就在离工厂300米的和谐村,与村里许多人一样,2022年5月,她来到这家百香果加工厂上班。挖浆岗位是计件付薪,每个月杨彩菊能挣四五千元,“离家近,能带娃,还能挣钱,工资也不错。”杨彩菊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
和谐村的百香果加工工厂车间里,挖浆工人熟练地取百香果果浆。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作为一个刚组建没几年的新村,和谐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是易地搬迁过来的。“因为是搬迁村,土地离得远,村里人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加香说,村民们能在“家门口”就挣钱的“甜日子”开始于两年前。
2020年2月,投资400多万元的沪滇帮扶项目落地风平镇,依托项目资金,2021年8月,和谐村建起了一个占地8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的厂房。项目竣工后,厂房移交给了村里,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给专门加工百香果的加工厂,每年可获得22万元的租金收益。
“选择承租企业时,我们第一句话就是问他们需要多少工人。”风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朗岩哏保说,为了帮助易地搬迁村民解决就业问题,给车间招商时,镇里首要考虑劳动密集型企业。“风平镇离市区近,交通便利,企业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这里的气候也非常适宜百香果的种植。”朗岩哏保进一步补充,百香果工厂的入驻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百香果种植产业的发展。
“为了保持口感,百香果取浆采用的是传统人工切半挖浆方法,用工需求比较大。”百香果加工厂负责人赵鹏华介绍,目前工厂百香果浆日产量为40多吨,销往全国各地的连锁餐饮和茶饮企业,用工旺季时能达200多人。
盘活当地资源要素、增加村集体资产、激发劳动力活力、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和谐村的沪滇帮扶项目有了成效,好经验也迅速得到了推广复制。
2022年底,依托500万元的沪滇帮扶资金,和谐村隔壁的芒别村建起了51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投产后,基地的食用菌销往全国,年产量达1700多吨,高峰期每天有300多人在基地里务工。而红火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也让周围60多户村民开始了食用菌的种植。
和谐村的工厂二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我们结合当地已有的资源要素开展产业帮扶,在区域位置比较好的地方,扶持起当地的龙头企业。”从上海市青浦区到德宏挂职的芒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劼认为,将云南资源和上海渠道进行连接,解决产销问题后,龙头企业成长起来不仅能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也能反向带动相关种植产业在当地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利益联结机制,用市场的手段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和谐村和芒别村的帮扶项目成效明显,今年上海市青浦区又追加了项目资金,帮助两个村子扩建厂房和种植基地,今年10月底,两个村子的二期项目就将建成投产。在沪滇产业协作的持续深化下,风平镇的新产业逐渐壮大。未来,也将有更多村民参与进新产业中,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过上幸福美满的“甜日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