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当了这名女孩3年“法律监护人”

全市9356名人民调解员常年面对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奔走在化纠纷、解矛盾的前沿,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本期市域社会治理小故事的主角,就是来自“付艳红个人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付艳红。
智力残疾的晶晶(化名)随母亲和外婆住在五华区莲华街道苏家塘社区。2016年,外婆和母亲相继离世,晶晶的生活成了大问题。“这孩子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付艳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时间想到孩子的父亲。
多年前,晶晶父母离婚后就和家人断了联系,找人如同大海捞针。
付艳红和同事兵分两路,一边登报征询晶晶生父线索、一边向公安机关求助,排查出100多名与晶晶父亲同名的人。这时候,晶晶又生病住院了,付艳红每天医院、单位和家里来回跑,还和同事逐一上门拜访,寻找晶晶的父亲。
一个多月后,付艳红终于找到晶晶的父亲,他却因为新组建了家庭,不愿履行监护责任。“既然是重组家庭,就应该共同承担起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付艳红和同事、律师驱车100多公里,多次上门调解、劝说,晶晶的父亲和现任妻子才同意和晶晶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但由于晶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时时有人照顾,新组成的一家人经常爆发矛盾。没过多久,晶晶的父亲就把她送回苏家塘社区。在街道、社区的协调帮助下,晶晶只好暂时住在苏家塘社区儿童救助站。
面对精神崩溃的晶晶,付艳红安慰她:“没事没事,我们要你,我们就是你的家人。”之后,付艳红代表苏家塘社区与晶晶父亲签订了监护权委托协议,和社区共同承担起晶晶的日常监护责任。
3年监护期间,晶晶在救助站的照料下情绪逐渐稳定,说话也越来越流畅,还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付艳红会经常探望晶晶,坚持给晶晶的父亲和继母做思想工作,将其生活近况和进步反馈给他们,希望他们改变想法。最终,父亲一家接纳了晶晶,重新住在一起,共同开启新生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付艳红的故事只是昆明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群众的喜怒哀乐,他们总是耐心倾听、排忧解难,对待群众的急难愁盼,他们总是感同身受、全力解决。(记者唐丽 通讯员张庆圆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