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已有75项非遗项目入选省级名录
“宝峰贴花”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昆明市文化馆供图
近期,云南省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5项、扩展项目名录62项。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86项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昆明市有75项非遗项目入选省级名录。
全省认定非遗项目超万项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07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十大门类。其中,包括鸡肉烹制技艺(勐海烤鸡制作技艺)、土罐茶制作技艺等27项体现大众实践、覆盖面广、民众参与度高的多民族共享的非遗项目;独龙族独龙毯制作技艺、德昂族古歌、基诺族竹筒乐(奇科·布姑)、怒族如密期、阿昌族银饰锻制技艺(户撒银器锻制技艺)、普米族吾昔节、布朗族民居营造技艺、景颇族绿叶宴制作技艺等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13项非遗项目也被列入名录。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共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86项,包括民间文学类(含濒危民族语言文字)60项,传统音乐类71项,传统舞蹈类75项,传统戏剧类12项,曲艺类1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9项,传统美术类37项,传统技艺类138项,传统医药类22项,民俗类130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5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7项。
目前,云南省已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省、州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超万项,一大批珍贵、濒危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云南省正通过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全市共有各级非遗项目703项
在云南省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昆明市有21项入选,涵盖传统音乐、曲艺、民俗等八大门类。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让昆明市拥有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7月,《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昆明成为全省首个颁布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州市。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经过有序申报认定,截至目前,昆明市有各级非遗项目703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75项、市级270项、县级351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4人,其中国家级7人、省级76人、市级213人、县级548人;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县(区)级非遗传承基地6个,有各类非遗传习馆(所)62个。
为加大非遗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昆明市打造中国(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昆明滇剧艺术周、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非遗品牌,并在全市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以及“跟着大师学非遗”等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活动,让公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
同时,昆明市促进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2020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其中6条线路涉及昆明。在2022年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中,昆明市有14件(套)作品入选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乌铜走银伴手礼系列、国家级非遗“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昆中药礼盒、市级非遗掐丝珐琅彩画——“大观楼”等。
昆明市将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提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水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技艺“活”起来、传下去,推动全市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非遗技艺焕发时代活力、绽放迷人光彩。首席记者李思凡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