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州市

云南西盟:农业丰产 农民丰收

2022年10月02日09:17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我家过去只种旱谷和玉米,产量低,卖不了多少钱,现在种花椒、刺竹、魔芋等,事情多起来我们也忙起来了,收入增加日子也好起来了。”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嘎娄村四组的村民尼各兰一年到头有干不完的活,今年58岁的他春收小麦、夏采花椒、秋收刺竹、冬挖魔芋,再加上家里养殖的猪、牛、羊,一年下来收入达8万多元。

尼各兰的生活变迁只是西盟群众生产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县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过去,西盟县农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单一、市场化程度低以及群众与企业利益联结不紧密,是制约西盟县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一直以来西盟的致贫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抢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西盟县实现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割稻谷。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收割稻谷。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良种配良法,稳住“粮袋子”

9月的西盟大地,色彩斑斓,稻浪滚滚,果蔬飘香,处处呈现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在西盟县新厂镇代格拉村五组的村民岩布里三的半亩旱地里,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过去这块地我们种植老品种旱谷,亩产在180公斤左右,后来技术员来帮助我们推广种植新品种的杂交稻,现在的产量300多公斤左右,产量提高我们干劲也更足了。”岩布里三说。

老百姓的“饭碗”大于天。十年来,西盟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牢牢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同时,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还积极成立产业指导小组,深入基层一线,开设“田间课堂”,推广宣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把“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切实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十年来,西盟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2.03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640人。202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2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2万吨,比2012年增长5%;人均占有粮食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双保”目标。

机耕培训-西盟融媒摄

机耕培训。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粮田”变“良田”,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走进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一组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一条蜿蜒的彩色道路向田间延伸,一块块平整的农田整齐排列。

“我们家这块地有3亩,今天我来耙平整地,接着准备种植无筋豆。”在刚刚收割完水稻后,勐卡镇莫美村一组村民岩成就马不停蹄地用农机在田间翻耕整地,为今年的第三季种植抢抓农时。他说:“我家这块田过去因为缺水,一年只种一季,特别冬天基本进入枯水期,只能丢荒了。现在政府把水沟建好,水浇地方便多了,每年可以种三季,收入也随着增加,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只有守住良田沃土,才有底气端稳手中的饭碗。十年来,西盟县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措并举破解“山高路远、田地零碎、土地不肥、灌溉少水、耕作无路、收益低下”等难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我家3亩水田,以前是分散的小块,耕种起来不方便,现在坡改梯项目改造后,不但连片还更平缓,用机器耕作,方便又省力,粮食产量还提高了。”岳宋乡曼亨村九组村民扎拉说。

通过“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的土地宜机化改造、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建设工程内容,完善配套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让农田灌溉四季有水,让农民真正种上“放心田”“舒心田”。“现在水方便,我们到了冬天还能发展冬农产业,增加我们的收入。”新厂镇新厂村一组的娜哈拉上说。

十年来,西盟县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38.5万亩,土地确权65.4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27337.28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83万亩。

中华蜂养殖。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华蜂养殖。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升级蝶变,多点开花结硕果

金秋时节,正值百香果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二组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藤蔓之间,一个个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果香诱人。村民许张正忙碌穿梭于一排排百香果藤架间,小心翼翼采收成熟的果实,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间地头。“今年是我第一次种,总的种了10亩,现在已经摘3次,卖了5000多块钱。”

产业兴则乡村兴。十年来,西盟县持续巩固“橡胶、甘蔗、茶叶”3个存量产业,加快推动“肉牛、林业、石材”3个增量产业发展,让主导型产业扩容提质。同时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米荞、刺竹、花椒、魔芋、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和订单农业,让产业项目“多点开花”,多渠道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我们村项目遍地开花,我家今年种了3亩谷子,收完谷子我们就准备种无筋豆,收完无筋豆又种青贮玉米,再加上橡胶等产业,我家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4万多块钱,我们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不得闲,每个季节农作物都大丰收,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勐卡镇莫美村村民随照说。

为保障群众发展产业的效益,西盟县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通过企业引导,不断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农业生产销售产业化转型升级。通过制定出台“牛八条”,做强做大作为“一县一业”的肉牛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我们养牛买保险、种饲草、下小牛、配种、盖牛圈都有补助,而且公司还保底收回牛,让我们能养能卖有收入,养牛信心越来越足。”岳宋乡曼亨村肉牛养殖户岩开高兴地说。

产业项目由少到多,产业模式由粗到精,产业发展由“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走进西盟佤山,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种养殖基地,一个个干劲十足的群众身影,到处是产业多点开花,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采收无筋豆。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采收无筋豆。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好特色路,打响特色牌

采茶、制茶、直播卖茶……西盟县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代茶人周海燕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周海燕选择返回家乡,在自小就熟悉的茶园中成了父亲的“跟屁虫”,她立志要重新认识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普洱茶。“做有机茶成本高,产量低,一味的卖毛茶并不能给到农户很好的增收,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效益,我们一直朝着有机茶方向前行。”周海燕说。

西盟县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获得有机认证的茶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300多亩荒地改种茶叶,到如今,已经拥有800余亩有机茶园,年销售有机茶20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制茶工艺优势,回乡后的周海燕开始尝试着做起自己的茶叶品牌,让老一辈的毛茶销售逐渐向成品茶转变,从线下销售到线上同步发力,脚踏实地去实现关于“一片茶叶”的绿色创业梦。

西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着茶叶、米荞、中蜂等特色产业。十年来,西盟县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等网销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山林百花蜜、西盟有机生普、佤寨米荞……随着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批带着深刻西盟烙印的“福农优品”,逐渐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并超越地域,不断拓展品牌影响力。

粮食稳产保供、产业蝶变跃升、群众致富增收。如今,西盟大地上正在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一幅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在缓缓铺开……202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304万元,较2012年增长169.37%。

“下一步,我们将勇担使命、奋力拼搏,以‘稳量、提质、增效、富民’为总体思路,保持住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杨志说。(艾嘎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