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州市

云南蒙自查尼皮,党旗飘扬的地方

2022年08月08日21:57 |
小字号

在距离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城区2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个叫查尼皮的小山村,“查尼皮”是彝语,意为“像嘴唇一样的石头”。

1928年10月13日,彝族农民、地下党成员之一的李开文家昏暗潮湿的茅草房内,一盏马灯突然被一个热血青年点亮。

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马灯光亮照映下,在查尼皮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共云南省特委委员吴澄主持,历时2天,14日圆满画上句号。

云南革命的星火,就在这个偏僻隐蔽的小山村,被悄悄点燃。查尼皮是一面旗帜,是云南地下党用鲜血染红、用生命维护的一面旗帜;是云南地下党不屈不挠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的灵魂所在和力量源泉。

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佴斌摄

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佴斌摄

查尼皮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1年,查尼皮村村民李开文家作为中共云南一大召开的会址,被上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筹资修缮。从此,这所普通的茅草房,作为蒙自市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当年为会议站过岗、放过哨的村民杨自林和李万清两位老人,主动参与会址的管理,给前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学生讲述当年发生在查尼皮的英雄故事。

近些年来,蒙自市委、市政府对发挥查尼皮这块教育基地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加大投入,先后新建扩建了陈列馆、红色书屋、党性教育室、党史研究室、会议室等,几次翻修扩建去查尼皮村的弯弯山道,硬化了村中道路。步入查尼皮村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参观学习的内容、景点和场所越来越丰富。

查尼皮村各族群众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个当年散居着12户人家的小山村,如今已发展到66户,267人。其中,有党员18名。当年各家各户蜗居的茅草房、部分农户人和牲畜共居的不良习俗,已经成为人们偶尔挂在嘴上的历史。村民先后建起了2层或3层、甚至4层的小洋楼,大部分农户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卡车和轿车……

李开文三哥李开和的孙媳妇徐会英,现已77岁。1966年,她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60年代初,徐会英担任查尼皮村的生产队长,后来又担任过村里的妇女队长、村民小组长,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带头勤劳致富。

像徐会英一样,很多党员干部纷纷带头发展种植业,积极种植生姜、樱桃、桃子等增加经济收入。村里还有三家农户分别开起小饭馆、农家乐,使查尼皮这个处于边远偏僻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飘出了特色美食的清香,也飘出了彝家人、苗家人和汉家人的欢歌笑语……

坐落在群山之间的查尼皮,革命星火依旧熠熠生辉,每年有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和革命精神的洗礼。佴斌摄

坐落在群山之间的查尼皮村。佴斌摄

村党支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不放松

查尼皮村各族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一年比一年甜美,得益于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不放松。

一手抓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奔向小康和乡村振兴中再创佳绩。村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带领群众自筹资金4万余元,由村民自己动手,修缮、扩宽从查尼皮村通往田间地头的道路10.6公里。这项民心工程、增收工程,深受全村村民欢迎。乡亲们去田地里劳动,或步行,或骑三轮车、摩托车,心情格外舒畅。

一手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工作。村党支部依照“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志愿者买单”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和“上门式”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主动联系芷村镇和当地学校,联合开展播放红色电影、人人免费理发、月月有文艺交流、周周有卫生清扫、天天有红色故事讲解,细心周到地为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使村庄环境更加清洁卫生,村民精神面貌更加焕发朝气,感恩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逐渐养成。村党支部还组建了一支女子护村队,每周一三五,着装整洁的女子护村队,便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巡逻在大街小巷,为维护社会秩序出一分力,作一分贡献,为查尼皮村的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前往查尼皮村参观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游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迈进干净漂亮的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一睹查尼皮村的新面貌,切身感受查尼皮村群众的新生活。(王印吉、张艳娥)

来源:蒙自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