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哀牢山下 苦聪人的日子甜如蜜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2年07月14日08:43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蜘蛛衣、树皮衣、叉叉房、闪片房……年代久远的物件和房子被拍成照片,或实物展示,一一陈列在拉祜族(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向来访者“诉说”苦聪人曾经的“苦”。

博物馆外,如今的苦聪人日子很甜:青瓦黄墙的民居整齐排列,水泥路面宽敞笔直,家家庭院种着绿植,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灯、广场、公厕等一应俱全,和村里人打个照面,个个精神头十足。

一苦一甜,天壤之别。

这里是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委会大平掌苦聪新村,拉祜族支系苦聪人的聚居地之一。

航拍大平掌苦聪新村。镇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航拍大平掌苦聪新村。镇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苦聪人生活在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常年与大山相依,曾长期与世隔绝。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领导下,苦聪人走出山林,1985年被划归为拉祜族。

镇沅县境内生活着近2万苦聪人,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接续帮扶,帮苦聪人过好日子。至2021年,生活在镇沅的苦聪人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87元提高到13160元,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苦聪人日子越来越甜。

大平掌苦聪新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大平掌苦聪新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改变:年近四旬  终于“脱单”了

7月6日中午,天气燥热,坐在自家180平米的两层楼房院子阴凉处,55岁的田荣新品着自家种的茶,嚼着自家种的花生,吸着面前绿植释放的氧气,日子好不惬意。

时光拉回到2007年以前,他惬意不起来。

“小时候住的是茅草房,一家七八口挤在一起,刮风进风,下雨进雨;种的是玉米、稻谷,种一山,收一箩,吃了上顿没下顿;路不通,电不通,生活没啥希望……”田荣新慢慢忆苦。

2007年以前,田荣新家在九甲镇勐真村,一个距县城六七十公里的山疙瘩。“以前路不好,去趟县城,得先走两个半小时到坐班车的地方,再做四五个小时班车才能到。”田荣新说,因为交通不便,老人们别说县城,去过镇上的都不多。

最麻烦的是有人生病,“路不好,又没车,大伙只能用担架顺山路抬,到镇上好几个小时,‘命小’的人就没了。”田荣新说。

苦日子熬不出头,村民们急需党委政府帮一把。

2006年,镇沅县实施苦聪人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决定对居住在九甲、和平、者东3个乡镇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998名苦聪群众搬迁。

得知有机会搬出大山,田荣新很开心,已是村干部的他和其他村干部多次召开村组会,动员大家往外搬。

本以为村民们会举双手赞成,没想到阻力不小。“不搬的话还有几亩地,搬出去咋生活!”很少出过村的人不乐意搬。而外出打过工、有点文化的人,倒是很乐意搬。

党员干部推一把,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让不愿搬迁的村民签了同意书。

2007年,位于县城边的大平掌苦聪新村建成,田荣新搬进新居。“房子焕然一新,路面干净整洁,离县城就几公里,看病、打工、孩子上学样样方便。”他高兴地说。

参观田荣新家,只见明亮的地板映得宽敞的大厅格外洁净,高高在上的吊灯把房间装扮得格外气派,客厅里液晶电视、沙发、空调、冰箱等一应俱全。

搬进新居,田荣新还有个高兴的事:之前家里条件差,自己快四十了还没媳妇,没想到搬过来没多久,媳妇娶上了,小孩现在已上初一。

村里的茶厂,工人们正在忙活。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村里的茶厂,工人们正在忙活。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期待:苦聪人的日子一直甜下去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村民们担心的土地问题,镇沅县政府流转复兴村近2000亩土地、调整4000亩林地给村民。村民们种上水稻、玉米等作物,日子慢慢改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镇沅县投入人力财力物力,通过加大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大幅度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党员干部则下沉一线,用实干和担当、辛勤和汗水,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外力加持,内力激发,搬迁群众不再苦等苦熬,过好日子的热情越发高涨。

除了种地,田荣新还养猪,去年出栏12头,卖了2万多元。妻子在城里打工,早出晚归,月工资三千多。“现在白米饭天天吃,肉也天天吃,都不想吃了,不像以前,吃了上顿没下顿。”田荣新半开玩笑地说。

要发展,产业是根。这些年,村里发展茶叶产业,让不少村民致了富。

50岁的熊安进流转了八九十亩茶园,今年光春茶就收入12万元。家里还养着80多只黑山羊,去年收入6万多元。他并不满足,还想要再使把劲,让日子更好一点。

村头的茶厂,工人们正在加工春尾茶,忙碌的人群中,谢祥恒就在其中。只见他动作娴熟,不到半分钟,一个包装完好的茶饼就进了包装箱。“每个月工资四千块,还能休息四天。”谢祥恒边忙着手中的活计边说。

养殖也是村里产业发展的重点。47岁的王学伦此前做过收购生猪的生意,后来转向养牛,去年卖了40多头牛犊子,毛收入40多万元,今年到目前卖了25头,毛收入20万元左右。

王学伦的女儿今年高考考上二本。“好好读,家里不差钱!”他底气十足。

穷变富,苦变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平掌苦聪新村到处都是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如今村民们正意气风发,走在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上。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