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

让“手抄纸”焕发新活力

2022年06月20日19:49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徐悲鸿大师从东南亚取道云南腾冲归国时,曾特意买了三驮“腾宣”带回,“腾宣”即是腾冲所产的宣纸。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在云南腾冲界头镇新庄社区至今仍然沿用古法造纸,当地人称“手抄纸”,经过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很好地传承了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技术。制成的手抄纸质地古朴、宜书宜画、柔韧性强。

自古以来,新庄手抄纸被广泛用于文人书画和书籍印刷,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手抄纸制作、运用已经形成当地传统的文化产业,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应好好运用腾冲“手抄纸”这一非遗财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不遗”,让古法抄纸抄出“新活力”。新庄手抄纸工艺流传时间久远,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远销国内外,但造纸规模依然停步不前,抄纸人家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完成抄纸,产量低,且无固定销路。如何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非遗瑰宝,让非遗“不遗憾”。首先,要跳出因循守旧的思维,在保留非遗本味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让“非遗之光”跃然“纸”上。比如此前,新庄龙上小组的印花纸以精美鲜活的风姿走进大众视野,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将绽放在高黎贡山下的油菜花、万寿菊压印纸间,让造纸工艺焕发新活力。文化创新并不是按照现今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去全面“改装”非遗文化,而是帮助这些文化进行转化和发展,不断地去顺应当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顺应,从而不被时代边缘化,让非遗文化能“活”得下来、传得出去。此外,就是要把握好非遗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特色非遗产业体系,把产品由书画用纸、民间传统祭祀用纸拓展为油纸伞、纸扇、笔记本、灯罩等文创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手抄纸产业品牌。

一“网”情深,让古法抄纸抄出“新天地”。由于手抄纸工序复杂,耗工耗时长,收益不高,抄纸的用途逐渐缩小,大批量书写用纸被工业造纸取而代之;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利润较高,因此当地村民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种植业上,很多抄纸人家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要让新庄手抄纸登上“新舞台”,抄出“新天地”,必须拥抱数字时代。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渠道和销售途径,将手抄纸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加强文化和商业的有机融合,让非遗文化新庄手抄纸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并逐步培养起消费市场,将数量庞大的网络消费者变成非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形成良好的非遗文化生态圈,让非遗产品开出经济之花。对手抄纸匠人进行电商培训,让他们学会在线上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销售非遗产品,同时建设社区团购平台,实现产品线上下单、团购预售,并借助平台大数据分析以销定产,进行精细化营运管理。

“农文旅+ ”,让古法抄纸抄出“新路子”。当地手抄古纸品质非常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但目前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发掘还远远不够。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当地要进一步把手抄古纸与腾冲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开发“非遗+ 文创”“非遗+文旅”等创新项目,强化“农旅联姻”,可以尝试将手抄纸文化通过创新发展建成两个文化园区,一个是以手工造纸合作社作坊群体与新庄手抄纸博物馆连成一线,成为造纸文化园区;另外一个是建造一个创意功能区,配套发展中心、体验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等,不断满足游客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文创需求,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品质。以发展农文旅带动乡村振兴,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的同时也成为开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今天,“活起来”的非遗,不仅能展现多彩的中华文化与深厚的民族记忆,而且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让非遗传统手艺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山村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带动一方的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尹晓东)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