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小蚂蚱“蹦跶”出好“钱景”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2年05月28日09:00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一人多高的拱棚里,赵祖青一手拿塑料封袋,一手抓蚂蚱,出汗了就用手擦,没几分钟,手脚麻利的他就抓了半袋蚂蚱。

赵祖青家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横路村,小时候眼睛受伤,治疗没跟上,导致左眼失明。妻子早几年在田里干活时突发疾病去世,留给他一儿一女,日子过得艰难。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赵祖青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党委政府、烟草部门使劲帮扶,他自己也朝着把日子过好的方向努力。

几年前,听说养蚂蚱成本小,收益高,他在自家山地里搭起拱棚,开始养蚂蚱。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现在,他家蚂蚱棚有22个,每棚每年收5茬,每茬收入2000块上下,算起来毛收入不低。

靠着帮扶和养蚂蚱,几年前赵祖青脱了贫。眼下党委政府花大力气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是重中之重,村里有人想跟他学技术,赵祖青毫无保留。“市场大得很,现在主要是不够卖。”问起养蚂蚱人多后会不会对自家蚂蚱销路有影响,赵祖青如是说。

赵祖青家的蚂蚱棚。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一个棚到两个棚  越养越多

走进赵祖青的蚂蚱养殖基地,成片的皇竹草郁郁葱葱,白色拱棚整齐排开。棚里温度比室外起码高五六度,地上铺着薄薄一层赵祖青刚割回来的皇竹草,黄褐色的蚂蚱正享用美食,人一走动,密密麻麻的蚂蚱四处乱蹦,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怕不敢多看这场景。赵祖青不为所动,蹲下身子缓缓挪步,徒手抓蚂蚱。

赵祖青觉得,养蚂蚱不复杂,棚建好后把20多公斤老蚂蚱放进去,它会自动繁殖。自己只用天天割草,一天至少喂一次,草不够就喂麦麸,过两个来月,蚂蚱就能抓了。一棚能有五十多公斤,按每公斤40块钱算,每棚能有个2000块收入。

说得简单,可这是他一朝一夕积累起来的,对不懂的人来说,养蚂蚱不容易,这就包括刚开始时的赵祖青。

2013年,他刚开始养蚂蚱,养了一棚,就把自己累够呛,清理粪便、松土、消灭蚂蚁等都是技术活。拿清理粪便来说,蚂蚱每个生长周期要用扫把扫一次。松土也得跟上,不然土壤结板,蚂蚱难繁殖。蚂蚁吃小蚂蚱,必须用开水烫。

慢慢地,赵祖青越来越熟练,开始扩大规模,从一个棚到两个棚,一直到现在的22个棚。

赵祖青进棚抓蚂蚱。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干一件成一件  尽力而为

技术熟练不代表不累,赵祖青一般早晨六七点就得起床,迎着露水割草,一割一整天。白天棚里温度高,太热,他抵不住,最多喂草时进棚。晚上温度低,他戴着头灯进棚抓蚂蚱,经常抓到凌晨一两点,多的话能抓二三十公斤,少的话也有十多公斤。

蚂蚱不愁销路,主要卖给养蜂的,餐馆和私人也会来买。女儿出嫁了,儿子在昆明打工,家里没人,养蚂蚱事情多,赵祖青干脆在地里盖了简易房,吃住都在地里。

养蚂蚱生意不错,村里有5家跟着养。靠着养蚂蚱,赵祖青家的经济条件好了。他还想感谢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2015年,烟草部门启动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赵祖青住的是老房子,烟草部门补了4万,房子得以翻新,他可以安心养蚂蚱。

这两年,赵祖青感觉养蜂收入不错,自家又有现成的蚂蚱可喂养,他学着养了几箱,试着增加收入来源。

54岁的他没听过“产业链延伸”,但做的事,就是这个意思。

乡村振兴要久久为功,求好不求快,赵祖青觉得,只要干一件成一件,尽力而为,就是为乡村振兴出力,为更美好的生活出力。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