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逻辑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迈上了新台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从政治维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
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表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特征。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种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当今中国正面临着不同思想观点的激烈交流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回应时代关切、解答民众疑惑、融入社会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其形成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历史渊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以“四个自信”为坚实基础,通过深化研究更好厘清“四个自信”的形成过程、逻辑演进和价值意蕴,从而更好把握“四个自信”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关系,在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挥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政治定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逻辑、学术表达为人民群众释法析理、答疑解惑,多做群众关心、让群众满意的研究,善于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汲取理论养分,在服务人民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二、从历史维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必然性所决定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同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所讲:“马克思的整体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为起点,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武装充分结合,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格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历史深刻表明,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新观点新理论,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时总结生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实践感悟深化理论认知,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不断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三、从实践维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时代使命所决定
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正因如此,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点是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研究为底蕴,支撑实践研究创新,以实践研究为活力,促进基础研究深化,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位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引领作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建设的能力,以社会主义实践为起点,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建设,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积极探寻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化的创新路径,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