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社会

云南巧家为特殊“移民”栗喉蜂虎建“保护小区”

2021年10月16日10:11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2021年6月27日,昭通市巧家县金塘镇境内,几只栗喉蜂虎在天空中飞行。 张广玉摄
2021年6月27日,昭通市巧家县金塘镇境内,几只栗喉蜂虎在天空中飞行。 张广玉摄

为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17154户50178人离开了家园,还有一群特殊的“移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它们在今年也来到新挖掘的沙壁上重新筑巢,全部住进了“保护小区”,并完成了度夏繁衍的过程,训练好幼鸟的飞行、捕食技能后,又带着幼鸟飞回南部越冬了。

巧家县金塘镇双河村河边组的王坤是2013年开始当护鸟员的,他是河边组的组长,之前一直担任这个片区的护林员,2013年,县里把栗喉蜂虎保护的职能职责划给林业局,他的工作量就增加了。像王坤这样的护鸟员,在全县共有10人,分别对金沙江沿线3个大的栗喉蜂虎聚居点和附近零散居住的栗喉蜂虎提供监测、保护服务。

一辈子与栗喉蜂虎打交道,王坤与这种美丽的鸟儿,已经建立起了某种默契和情感。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热带鸟类,毛色艳丽,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

在王坤幼小的时候,河水、沙滩是他和小伙伴们度夏的天堂,他们总来这里游泳、玩沙。这里也是栗喉蜂虎的“天堂”,盛夏季节,水面肥美的蚊蝇昆虫为栗喉蜂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陡峭的沙壁让栗喉蜂虎能躲开很多天敌。河边的崖壁上全部是鸟儿掘洞筑的巢。

王坤观察过,巢洞呈隧道形,直径约6-7厘米,洞深多在1-2米,洞末端扩大为巢,大小直径为15-20厘米,高约8-10厘米。那时候大家不知道栗喉蜂虎的学名,因为有沙的地方就有这种鸟儿,所以大家都称它为“沙燕”。“沙燕”每年来不过三月三,去不过六月六,迁徙来就要寻找适合的土沙墙为巢址,集体在土墙上掘洞筑巢。它们的挖掘工具是嘴和利爪。住后,它们开始恋爱、产卵,然后幼鸟开始离巢学习飞行、捕食技能,长大后逐步向南迁徙越冬。在当地人眼中,“沙燕”是益鸟,跟大家的生活互不干扰,所以没有人会去打扰它们的生活。

今年3月份,考虑到栗喉蜂虎即将前来度夏,昭通市巧家县林业和草原局开始积极筹划:最紧要是临时为栗喉蜂虎建设“保护小区”,接下来再为长久安置这个“小移民”做一些系统性工作。当地林业和草原局开始在条件合适区域人工开挖沙崖,营造大面积的营巢场所。从4月7日开始,开挖新壁两万余立方米,还对4万余平方米的老巢进行全面覆盖。

4月中上旬,王坤听到了栗喉蜂虎“吱吱喳喳”从头顶高飞而过。没过几天,王坤就看到新开挖的沙壁上出现了新的鸟巢,鸟儿们把巢挖在离地面好几米高的地方,逐渐开始聚集、活动。不光是王坤,很多关注今年栗喉蜂虎营巢情况的人,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据巧家县林草局工作人员何敏介绍,每年前来巧家度夏的栗喉蜂虎的数量都保持在一万余只,今年统计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有少量栗喉蜂虎今年选择安居到了对岸。她说,鉴于目前对栗喉蜂虎的生态习性了解不足,还会继续向上争取,跟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栗喉蜂虎的生态生物学研究工作,尤其是营巢地的选择研究,为今后水库产生的湿度和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积累科学数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巧家县通过前期对境内栗喉蜂虎栖息地(大窝塘、邱家屿、天生梁子)的修建改造和保护,通过增加人工沙壁立面建设,使得区域内栗喉蜂虎栖息地得到补充。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巧家对把栗喉蜂虎“保护小区”建设成集生态系统恢复、动植物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及社区协调共赢为一体的社区公园型区域进行了规划。根据规划,下步还将建设栗喉蜂虎科研宣教救助平台,拟将县政府临江面的部分立面和新建省道两侧进行适当改造,形成可吸引栗喉蜂虎营巢的沙崖,为栗喉蜂虎提供繁殖地。

此外,巧家县拟进一步建设非淹没区栗喉蜂虎巢区改造和人工巢区,计划在白鹤滩邱家屿保护区规划面积13亩,白鹤滩天生梁子保护区规划面积24.72亩,金塘大窝塘保护区规划面积19.79亩,人工建造适宜立面、搭建栗喉蜂虎营巢地。(刘静涛)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