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杜富国战斗过的地方 他的精神熠熠生辉

【查看原图】
扫雷官兵排出的爆炸物。人民网 虎遵会摄
扫雷官兵排出的爆炸物。人民网 虎遵会摄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2021年03月24日09:33

你还记得排雷英雄杜富国吗?2018年10月11日,身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的他,随队参加排雷作业时,为保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双眼和双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网近日回访杜富国战斗过的地方发现,那里已成为党性教育基地,不时有党员去到那儿,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忠诚党性修养;附近村民也在杜富国精神的激励下,继续奋斗,日子越过越红火。

“官兵们把青春奉献在这里,总有些舍不得”

沿山路前行,雾气越来越大,但并不影响行人看清路边印有骷髅标志的石碑。一路上这样的石碑随处可见,均印有“雷区 禁止入内”的醒目大字,见者不寒而栗。

山路绵延10多公里,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一个多小时后,杜富国战斗过的坝子雷场到了。雾气中,李运忠已等候多时。

李运忠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委会长地村村民,他们所在的村子离中越边境直线距离400多米。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埋设了130万余枚地雷、48万余枚(发)各类爆炸物,形成了大小不等、断续分布的161个混乱雷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这些混乱分布的雷场,让李运忠生活的地方,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骷髅地点”。

据统计,从1979年以来,文山州因不慎触雷致伤残人数就有近6000人,年龄从8岁到84岁不等,动物牲畜触雷死伤更是无法统计。范围缩小到48户人口的长地村,先后有11名村民遭地雷所伤,另有5人丢了性命。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越边境云南段共进行了3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杜富国受伤的那次,发生在第三次行动中。

那次行动起于2015年11月,400余名扫雷官兵步入危机四伏的雷区,舍生忘死、勇排雷障。“那段时间,为让官兵中午休息会,有村民在排雷点附近搭了棚子。有一次我上山砍柴,砍得太多,背不动,路过的官兵看到,帮我把柴抬到三轮车上……”41岁的李运忠清晰记得那几年发生在村民和官兵身上的鱼水情。

2006年,李运忠上山砍柴时被地雷所伤,右小腿因此截肢。“感谢官兵们帮我们排除雷患。”眉宇间能感受到他言语真切。

2018年11月,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结束,在已扫雷场移交仪式上,包括李运忠在内的不少村民前来为扫雷官兵送别,并和官兵一起种下了常青树。“官兵们把青春奉献在这里,总有些舍不得。”这是李运忠当时的感受。

村民们的身上有杜富国的精神在闪光

扫雷行动结束后,为让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熠熠生辉,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和麻栗坡县决定将坝子雷场打造成党性教育基地。

2019年年初,基地开工建设,主体已完工,附属工程还在加紧施工。浓雾中走进基地,数米高的纪念碑雄伟挺拔,其造型由一支长枪和一面八一军旗组成。

已是长地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的李运忠说,时不时会有党员干部到那里重温入党誓词,学习排雷英雄的战斗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李运忠也带一双儿女到过基地,给他们讲杜富国的故事,“希望孩子们通过故事,学会感恩,勇于担当。”他说。

更多时候,李运忠把杜富国和其他排雷英雄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记在心里,用在工作中。“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这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过更好的日子,要实现乡村振兴,还得继续奋斗,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奉献。”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瑶族汉子深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这几年,在包括李运忠在内的党员干部带头奉献下,入村路拓宽了,村里的公厕建起来了,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了。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物质基础。全村有1200多亩茶地。这几年,为解决村民们茶叶鲜叶难销的问题,李运忠带头建了茶叶初级加工厂,村民们采的鲜叶不用再拉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卖,在村里就能卖,且价格一样。

目前在李运忠带动下,全村已建了6个茶叶初级加工厂。他还打算把村里的茶产业做强,做出品牌,让村民致富路走得更踏实些。另外,水利设施、机耕路的修建,也在李运忠的规划中。

看得出,在李运忠身上,有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在闪光。(程浩、虎遵会)

分享到: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