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收藏爱好者,一位志愿军老兵,一场赠送仪式

【查看原图】
孔祥卫遗失的笔记本。(人民网曾智慧 刘怡 摄)
孔祥卫遗失的笔记本。(人民网曾智慧 刘怡 摄)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2020年11月24日09:36

 

人民网昆明11月24日电 (叶传增 曾智慧 刘怡)“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1月20日下午2点,走进云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办公楼,在小提琴的伴奏声中,慷慨激昂的《志愿军军歌》响起,一场志愿军珍贵物品赠送仪式即将拉开帷幕。

200余张老照片、记录了朝鲜经历的日记本、部队首长批示盖章的获奖证书……在众人的注视下,收藏爱好者范燕虹先生将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老物件,郑重地归还给它们的主人——志愿军战士孔祥卫。86岁的孔祥卫双手接过物品后,向大家回敬一个笔挺的军礼。

珍贵资料缘何颠沛流离于文物市场?赠送仪式的背后,是一段感人的故事。10月30日,范燕虹在昆明一古玩市场偶然购得一套志愿军老兵资料,其中有200余张老照片和一本记录了参军入朝经历的日记本。他仔细翻阅后发现,这套资料属于一名叫做孔祥卫的志愿军老兵。心中好奇,范燕虹上网搜索了这个名字,找到了一条孔祥卫前不久刚刚被授予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的新闻。更巧的是,孔老是西山区法院的退休老院长,就在昆明居住。

“照片和笔记本是孔老珍贵的物品,一定要完璧归赵。”11月13日范燕虹在朋友圈中发起寻人求助。范燕虹所在的云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领导看到后,积极支持范燕虹的做法,第一时间帮助联系西山区老干局和西山区人民法院的有关同志,终于在11月16日晚拨通了孔老的电话。

“我爸接到电话后激动得热泪盈眶,血压飙升到145,一宿没睡觉。”孔祥卫的小女儿孔继军告诉记者,父亲的这些老物件在前不久搬家时不慎遗失,日记和照片记录了他从小学到初中,从军校到入朝,直至撤军回国的经历。

“这些东西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失而复得是全家人的大喜事!感谢范先生和文促会的善举!”孔继军说。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时年16岁,在昆明刚读初一的孔祥卫得知抗美援朝的消息后,从军心切。笔记本上,一名校友留言道:“祥卫学兄,祝你考取军事学校,将来把美帝赶出朝鲜。努力努力快努力!”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1951年春节,孔祥卫报名参军,从昆明前往重庆。3月16日,孔祥卫在四川某炮兵学院正式志愿入伍,同年5月被调入高射炮兵学校学习高炮操作,于1953年年底入朝。虽然当时已经签署了停战协议,但零星战斗时有发生,孔祥卫所在的54军135师高炮营被部署在清川江一线,保卫师部和沿线桥梁道路,至1958年底随最后一批部队撤回国。孔祥卫回忆,当时由于部队后勤水平不足,战士营养跟不上,很多人患了夜盲症。深夜行军时,官兵们靠着听前面战士脚步声的轻重,来调整自己的行军步伐。

1963年,孔祥卫退伍转业回到云南,被组织安排到巍山县法院工作,1996年在昆明市西山区法院院长任上退休。如今,提起老院长,西山区法院的工作人员仍对他肃然起敬。

在孔继军眼里,父亲从披上军装的那一刻起,一生都在践行军人忠诚无私的本色。她至今仍记得,小时候读书没有草稿纸想要些法院的信笺纸,被父亲言辞拒绝的场景。“父亲说,信纸虽小却是国家的东西,怎么能拿来私用。”后来,孔继军自考学习法律专业,想进司法系统工作,但当时已是院长的孔祥卫没有给女儿任何关照。最后,孔继军进了企业成为一名工人,直到退休。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孔祥卫亦获表彰。这次赠送仪式,他把纪念章随身带到了现场。当高昂的《志愿军军歌》响起,孔祥卫倏地一下起身,唱响了那句跨越70年的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歌声嘹亮,目光矍铄,胸前的纪念章闪耀着光芒。

分享到:
(责编:徐前、朱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