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康養

癌后恐怖怎麼破 給患者心靈照一束光

2023年11月30日08:2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癌后恐怖怎麼破 給患者心靈照一束光

  復旦腫瘤醫院乳腺癌伴侶溝通工作坊心理治療現場,醫生用互動交流、音樂療愈、分組討論等方式,幫助患者建立更好的抗癌心理。周冠伶/攝

  親人朋友一句簡單的安慰“這病沒啥,不要緊”,會讓癌症患者感到“不舒服”﹔旅游時家人好心提供了額外幾個小時休息時間,也讓患者產生“區別對待”的不適感。

  她們是年輕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齡隻有40歲不到﹔她們接受手術、放療、吃著內分泌藥,承受著治療帶來的身體不適的同時,還要工作、帶娃、旅游﹔她們雖有可能長期生存,把癌症當成慢病進行管理、治療,卻總也不能擺脫“自己得了重病”的心理壓力。

  日前,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復旦腫瘤醫院”)獲悉,為幫助癌症患者更好對抗病魔、盡快康復,該院心理醫學科創新性地推出了全國首個乳腺癌患者伴侶溝通工作坊,以及“洞聽時光”心靈樹洞項目。腫瘤患者既可以拉著伴侶一起來參加時長超過3個小時的免費工作坊,也可以對著病床前的“洞聽時光”二維碼掃一掃直接與心理科醫生對話。

  “感覺沒啥”的患者突然淚如雨下

  復旦腫瘤醫院2022年門診量140.1萬人次,住院10.3萬人次,手術7.4萬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36天。最新數據顯示,該醫院患者5年總生存率約71.3%,其中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93.6%。

  “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穩步提高。患者出院后如何管理疾病,如何繼續好好生活成為一個大問題。”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馮威在2021年時參與了該院心理醫學科的創建,她告訴記者,與普通三甲醫院的心理科不同,復旦腫瘤醫院的心理醫學科服務對象大多是癌症患者。

  這個科室越來越受歡迎。一開始,心理醫學科門診半天隻有一兩個患者前來就診,現在,心理醫學科半天就診量大約10人。

  馮威介紹,心理醫學科的全體成員每周都會到多科室病房進行心理查房。剛開始,患者還不太理解,我得的是癌症,為什麼心理科來查房?漸漸地,他們開始理解醫院的用意。

  乳腺外科,是心理醫生們關注的重點。這個科室與其他科室相比特點顯著:女性為主、生存期長、發病年齡跨度寬、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她們特別需要一個良好的狀態來應對今后的生活,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回歸社會。

  每次查房,都不容易。有一次,馮威詢問一名乳腺癌患者“情況如何”時,患者回復“感覺沒啥,都挺好的”。但當馮威繼續詢問“你家人在哪兒呢”,這名患者瞬間就淚如雨下了,“她說自己感覺一下子天都塌下來了,很擔心未來的生活等等”。

  馮威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她們堅強地與病魔抗爭,卻在聊到家人、未來時忍不住哭了。“普通人可能感受不到,她們心思細膩到家人的一句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讓她們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馮威團隊后來在病房中開設“洞聽時光”服務,鼓勵患者掃一掃海報上的二維碼,將其當作“樹洞”來傾訴自己心聲。心理科醫生在后台365天24小時傾聽,48小時內“逢訴必復”,遇到有明顯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可能的情況,醫生還會及時引導其積極就診,進一步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

  像是癌症患者眼前的一束光

  出乎馮威意料的是,向樹洞傾訴心聲的患者還真不少。半年不到,“洞聽君”累計回復語音和文字201人次,處置個案數起。

  35歲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凌晨3點向“洞聽時光”發出求助:為什麼我在30歲出頭的年紀就得了這樣的疾病,我將怎麼度過接下來漫長而痛苦的治療期,又將如何面對我未來的人生?

  心理醫學科團隊在回復中一邊安撫患者情緒,一邊確認患者是否有人陪護,並獲得患者聯系方式,解決對方實際需求。最終,患者在術前看了馮威的門診,平復了情緒,手術順利。

  11月中旬的一個周末,乳腺癌患者梅花(化名)拉著自己的愛人一起從杭州自駕到上海,參加復旦腫瘤醫院的伴侶溝通工作坊。“我原來對自己的病情有一些怨恨,直到住院期間的那次心理查房,馮威主任跟我聊了一會兒,就像一束光照進了我郁悶的人生。”梅花告訴記者,自己的病曾有一年多時間的“提前發現期”,在體檢、當地醫院檢查中均有端倪,但深入檢查卻因種種原因沒能發現病灶,最終“拖”成了惡性腫瘤。

  初到復旦腫瘤醫院進行手術治療時,她心情很差,對家屬、對醫生態度都不好,“所有人都在跑來跑去,忙得不行,感覺跟我沒啥關系,整個世界都是冷冰冰的”。直到心理醫生來查房,她才算找到傾訴的對象。

  這一次,她拉著愛人一起來參加伴侶工作坊,想把出院后日常生活中的“槽點”再吐一吐。與她同來的,還有一對南京夫妻、兩對上海夫妻,都是通過“復腫心理”公眾號自助報名的乳腺癌患者。她們中,有的人術后長期失眠,有的人與家人相處困難,還有的人整天提心吊膽擔心復發,覺得身邊所有人都不重視自己的病情。

  從破冰游戲,到團體討論、音樂治療,再到角色扮演,工作坊的每一步都在幫助夫妻“互相了解和表達”。

  伴侶提供的情感支持影響癌症患者康復

  《心理社會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2018年發表的一項針對105對夫妻一方有人患癌的伴侶調查顯示,針對伴侶溝通這一主題,每日溝通時間最多的伴侶約為20分鐘,中位數溝通時間為0分鐘,即完全不溝通。這項研究同時明確,癌症患者確診后,作為共同應對的“同盟軍”,良好的伴侶互動及伴侶提供的信息、情感支持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過去腫瘤醫院沒有心理科,很多患者就是自己熬過去的。熬不過的,出現嚴重焦慮、抑郁,甚至可能會產生極端行為。”馮威告訴記者,癌症患者很少主動去精神心理科看診,“他們的思路是,救治腫瘤才是最重要的,看了精神心理科意味著我還有精神疾病,那我可太慘了”。

  但實際情況是,有一部分癌症患者及其伴侶確實需要心理支持。為此,馮威團隊參照國外伴侶溝通工作坊的模式,在全國首開了“費時費力”的工作坊項目。該項目的重要特點是——除了關注患者本身的心理問題,也為患者家屬提供心理支持。

  “我的寶寶才一歲。我每上兩周的班,就要化療一周。保持這個節奏,我盡量讓自己的生活正常起來。”乳腺癌患者羅非(化名)在最近一次的工作坊中表現得特別堅強,她有一個平時特別喜歡宅在家裡、不愛與人交流的社恐老公。小羅患病后,老公雖然時刻陪伴,但與她的交流卻不多,他更喜歡與游戲“交流”。

  這次的工作坊上,小羅竟然收到老公寫給自己的一張堪稱“恩愛天花板”的紙條,上面寫著:“你可能不相信,我曾想過放棄一切、賣掉所有家當來救你。”她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抱住了愛人,“原來你是這麼想的”。

  馮威告訴記者,每一次工作坊歷時3個多小時,每次患者和伴侶都會哭得稀裡嘩啦,有時醫生也會被感動得落淚,“剛來時,有的矛盾激烈,有的冷漠不語。但一場場心理游戲及溝通技巧的學習,開啟了伴侶間溝通改變的大門”。

  據悉,目前參與伴侶工作坊的患者以中青年、高知型為主要特征。每次工作坊結束后,復旦腫瘤醫院心理醫學科都會進行電話回訪。“回訪結果顯示,確實有不少家庭作出了改變,夫妻間的交流順暢了。”馮威說,心理醫學科下一步會對患者進行臨床研究,一方面拿出科學數據探索癌症患者可行的心理治療方法,另一方面向更多癌症患者普及“心理問題要早介入”的理念,幫助更多人走出困境。(記者 王燁捷 視頻 周冠伶)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