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應成為你自己”
——評《走近世界頂尖科學家》

《走近世界頂尖科學家》李泓冰 主編 人民日報出版社
全球頂尖科學家究竟有多“神”,相信太多人好奇。畢竟,人類正在享有的現代文明成果,其最初的思想源頭,往往可追溯至這些科學探索者。作為一部由青年學子主導編撰、聚焦十位世界級頂尖科學家的訪談錄,《走近世界頂尖科學家》(人民日報出版社,2025年)以獨特的跨維度對話形式,在科學傳播與人文表達之間搭建了一座鮮活的橋梁,讓科學巨匠回歸為鮮活、立體的“人”。
這本訪談錄的誕生,源於一場科學的盛會。2024年秋天,近300位科學家齊聚上海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其中包括1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50余位海外頂尖科學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一群充滿好奇、聰慧而執著的學生,有幸與這些科學巨匠相遇。雙方在交流中相互了解、欣賞,並共同“成就”了一段難忘的互動,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在“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的平台上,這些學子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下科學家的探索、感悟和經歷。這些融媒體作品,不僅是科普內容的生動傳遞,也是一場跨越學科、代際與文化的對話,更是科學精神在當代中國青年學子身上的真實映照。
公眾常將頂尖科學家簡化為“天才”或“權威”的符號,而忽略他們作為普通人的真實面貌。本書通過富有“反差萌”的生動對話,還原了科學家鮮活而立體的人格魅力。讀者會看到親切如鄰家長輩的諾獎得主格雷德在化妝間接受採訪,談及23歲發現端粒酶那天,“回到家開心地跳起舞來”,並強調“好奇心和懷疑是創造新事物的關鍵”﹔喜歡打鼓的“機器學習之父”喬丹,用“與眾不同”形容不斷在各專業領域跨界探索的自己﹔獲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的克萊因伯格和內森斯等人,也都有著各自奇妙的科研故事。這些真實細節打破了科學家的“刻板”形象,展現出科學探索的真實圖景:它並非一帆風順的榮耀之路,而是充滿試錯、困惑與堅持的荊棘之旅。
這樣一種“祛魅”的敘事方式,使科學精神變得真實可感、觸手可及。在年輕學子的筆端和鏡頭中,十位世界級頂尖科學家,有的隨心而行、逆風而上,在探索未知的廣闊天地中自由馳騁﹔有的一路走來,歷經山窮水盡,最終迎來柳暗花明﹔也有人執著於自己熱愛甚至迷戀的研究,展現出扑面而來的幸福感。同學們也由此深刻體會到,科學作為穿透蒙昧的理性之光,是如何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核心力量。
這種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在上海這座開放的國際大都市舉辦的論壇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多位科學家提及對上海的奇妙感受,以及通過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座“橋”,與中國科學家結下的美好合作情誼。他們都強調了國際科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他們堅信,科學前沿的探索離不開不同文明的對話與合作。例如,諾獎得主謝克曼堅定地表示,為了促進知識的自由流通與共享,“我將不斷發聲”。數學家埃菲與中國有著特殊的緣分,他的父親出生於中國哈爾濱,他本人對中國地方政府在科學研究方面所展現的尊重表示贊賞,“有任何困難,我們都可以找到政府對話解決”。在氣候變化、技術倫理、競爭合作等議題爭議頻發的今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從未如此緊密而復雜。
除了對宏觀科學環境的見解,科學家們也給予年輕人寶貴的個人成長建議。科學家羅茲寄語年輕女性,希望她們能充分享有選擇自由,不被外界期望所束縛,她指出“女性無須模仿和偽裝成男性,隻應成為自己”。
“隻應成為你自己”,這或許是科學家們對“下一代”最動人也最深刻的期待。他們不約而同地鼓勵年輕人“保持懷疑”和“敢於提問”。這種對批判性思維的珍視,正是科學精神薪火相傳的核心。
科學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視角。用証據思考,用邏輯判斷,用熱情探索。本書不僅是十位科學家的人生片段,更是一封“邀請函”,邀請所有讀者——無論是否從事科研——以“隻應成為你自己”的勇氣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去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
願這本書成為一扇小窗,窗外是溫暖人類數千年的科學星空,窗內是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皆可點燃的智慧燈火。 (作者:李泓冰,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