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回響中叩問經典(新語)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我們以戲劇的方式重返“存在與選擇”的戰場,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不斷尋找人的光輝
每當走進排練廳,打開這卷已經跟隨了我28年的薩特先生《死無葬身之地》劇本,我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重量。2025年,正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家話劇院重排此劇,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紀念,也是一次對“存在”本身的深刻追問。
薩特的劇本取材於法國抵抗運動的歷史,創作於二戰剛結束之際,彼時歐洲滿目瘡痍,人們亟須重建精神家園。80年后的今天,雖然身處和平年代,人們同樣需要重新審視自我與時代的關系。《死無葬身之地》是一部能夠激發這種審視的作品,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精神的傳承。
“懸崖上,一群生靈,在腥風血雨中,向著千仞絕頂攀爬,朝著萬丈深淵跳躍……”這是1997年此劇初排時我尋找、提煉的“全劇演出形象種子”。這一意象不僅統攝了舞台的詩意美學,更蘊含了薩特存在主義的核心命題——人在極限境遇中的掙扎、選擇與超越。28年后重排,我們延續了這一美學核心,並在創作探索中抓住兩點:深掘有哲思的內涵與人物,精造有意味的形式和情境。這不僅是對原作的尊重,更是對當代觀眾審美與思辨能力的信任。
本次重排在舞台語言上進行了大膽探索。雙層舞台結構和粗粝質感的紗幕材質,實現哲學意象的視覺化。在表演層面,我們強調“台詞即靈魂的刻度”,演員需以高度冷靜而精准的方式傳遞薩特原文中的哲思內涵。
吸引年輕觀眾,並非靠一味迎合,而是要以真誠的藝術語言引發共情、共鳴。我們注重在敘事節奏上強化戲劇的現代感,音樂與音效、舞台美術、燈光,都做了與時俱進的調整。真正的紀念不應是口號式的灌輸,而應是通過情感與思辨的共鳴實現精神啟迪。《死無葬身之地》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從“生之渴望”到“死之恐懼(領悟)”進而升華為“生之責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斷思考、抉擇,去完成“客觀存在中如何選擇”甚至“人為何而活”的終極追問。
薩特說:“人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希望我們的演出能讓人們感悟到:人擁有超凡的能力,具備戰勝命運的力量,人們能夠並且應該不懈地充實和豐滿自己的生命。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置身逆境還是身處順境,保持人的價值、追求人生意義,都是永恆的主題。唯有如此,經典才能真正“活”在當下。而對於青年戲劇創作者來說,要深入文本的精神內核,同時不忘與當代對話。導演藝術不是復制過去,而是創造當下的“境遇”,讓哲學、思想、情感通過血肉之軀在舞台上重生。
《死無葬身之地》不僅是一部劇,更是一場追問。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我們以戲劇的方式重返“存在與選擇”的戰場,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不斷尋找人的光輝。願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都能持續發現自己、尋找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
(作者為國家話劇院原副院長、話劇《死無葬身之地》總導演)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6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