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醫科大學:數智賦能基礎醫學教育教學

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是教育部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部署。近年來,昆明醫科大學緊跟國家要求,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推動教育教學數字化改革,基礎醫學院針對雲南省“醫學高等教育資源不足、教學模式滯后、學生創新能力不足”三大痛點,以基礎醫學課程為突破口,通過數字化賦能助力教育強國與健康中國建設,全方位推進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
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是醫學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基礎醫學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塑造“醫者內核”的關鍵過程。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各課程團隊教師經過多年努力,逐漸實現理論和實踐資源數字化、課堂內外訓練智能化、評價個性化促進學習個性化,即“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三位一體的數智賦能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初步形成融合教育學理論、醫學教育規律(如臨床思維培養)與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的跨學科理論框架,實現技術驅動下的新型教學實踐創新。
資源數字化模式圖。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在資源數字化方面,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通過重構課程內容體系、推進課程資源創新、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臨床病例AI庫”等特色資源,推動理論和實踐資源數字化。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基礎醫學智慧課程/知識圖譜群”,涵蓋9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成雲南首個“基礎醫學智慧課程群”。其次,將前沿知識(如精准醫學、生物信息學、AI輔助診療)引入,打破傳統教材滯后性,幫助學生掌握最新醫學動態,驅動創新思維與科研能力培養,形成“科研反哺教學—教學啟發科研”的良性循環。基礎醫學院先后編寫出版配有數字資源的教材或數字化教材36部,其中規劃教材32部,獲全國優秀教材1部﹔自主研發建設了6個由大數據模型驅動的虛擬仿真臨床病例資源。
訓練智能化模式圖。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在訓練智能化方面,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積極推進教學環境、教學流程、實踐訓練智能化進程。近5年,投入8000余萬建設智慧化理論教室300余間、智慧實驗室49間、智能人體科學館(邊疆地區智能化水平最高)、六大虛擬仿真實驗平台,打造智能化、互動化、個性化教學環境,並可實現遠程直播、資源共享。同時,借助知識圖譜等數字化教學資源和雨課堂、對分易等智慧教學工具,在課前、課中、課后均實現有效、積極的實時互動。
學習個性化促進“五術”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圖。昆明醫科大學供圖
在學習個性化方面,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借助課程知識圖譜及多種智慧教學工具,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推薦個性化學習路徑與學習內容,並採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即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標准答案與非標准答案考核相結合、知識考核與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結合、課堂試卷考核與項目設計結合,全面開展因材施教,促進個性化學習。在此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與能力並重,構建“教—學—評”智能閉環系統,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力支撐培養醫學“五術”人才。
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探索出的數智賦能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為邊疆地區培養“厚基礎、強技能、善創新”的新醫科人才提供了示范樣板,填補了邊疆地區數智化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建設的空白,促進了雲南省醫學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建設進程。(鄒英鷹)
來源:昆明醫科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