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一線調研丨黃瓜“雙綁”模式優勢何在?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5年08月28日08:2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雲嶺之窗》雜志2025年第8期發表雲南省委書記王寧署名文章《認真思考和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談到這幾年涌現出的聯農帶農有效做法時,他特別提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黃瓜“雙綁”模式。

彌渡縣黃瓜“雙綁”模式優勢何在?人民網記者深入彌渡縣展開實地調研。

基地內黃瓜長勢良好。人民網記者-程浩

大荒地村的大棚裡,黃瓜長勢良好。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傳統模式缺點在哪?利益不共享、風險不共擔

2019年,雲南省在全國率先提出“雙綁”產業聯結機制,明確“龍頭企業綁合作社、合作社綁農戶”的利益聯結框架。

“‘雙綁’是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下,我們摸索出‘3582’利益聯結機制,讓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綁得更緊,真正形成命運共同體。”在彌渡縣黃瓜“雙綁”模式的發源地,彌渡縣新街鎮董和村委會大荒地村黨支部書記張林保說。

具體而言,“企業負責提供種苗、農藥化肥及技術指導和銷售,合作社負責建設蔬菜大棚和組織管理,農戶負責種植。產生的利潤,先提取3%給村集體、5%給合作社,再把剩余部分的80%給農戶、20%給企業。”張林保接著說。

在張林保看來,很多地方都在搞利益聯結,但多是企業或合作社直接從農戶手裡流轉土地的傳統模式,一方面企業需支付固定地租和務工人員工資,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農產品品質無法保証。

怎麼理解?“農戶將土地流轉后,往往存在‘打工心態’——只要按時領取租金和務工工資,作物長勢與己無關。部分人甚至消極怠工,本該一天完成的農活拖延至兩天完成。”張林保說,這種權責分離的狀態,導致農產品品質波動,最終影響市場銷路,甚至形成“質量下滑—銷售受阻—資金鏈緊張—拖欠租金和工資”的惡性循環。

更關鍵的是,即便在理想狀態下,傳統模式仍存在根本性缺陷。“農戶僅能獲得地租和工資,無法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張林保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本質在於利益分配機制未能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大荒地村創新推出“3582”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重構生產關系激發各方積極性。

大荒地村的蔬菜大棚。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大荒地村的蔬菜大棚。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新模式優勢在哪?各方擰成繩發展

產業選擇是機制落地的前提。彌渡縣本身是蔬菜大縣,又是滇西地區的蔬菜交易集散中心,發展蔬菜產業的條件優越。大荒地村村干部和村民深思熟慮后,決定發展蔬菜種植。

村裡先成立村辦合作社作為運營主體,再找到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之后由合作社出面流轉土地建大棚,再將大棚租給社員種黃瓜。黃瓜銷售收入扣除種苗、農藥、化肥等成本后,按照“3582”利益聯結機制進行分配。

為保証黃瓜產量和品質,合作社鼓勵社員自己種植,每戶種植5畝。“我們測算過,每戶種5畝的話,各家剛好忙得過來。”張林保說。

效果如何?合作社連續4年的分紅賬本就是最有力的証明。2024年,加入大荒地村村辦合作社的社員最低分紅20.11萬元,最高分紅34.32萬元,戶均分紅27.37萬元。“這些錢都是企業扣除嫁接后的種苗、農藥、化肥等成本后的收入,很可觀!”張林保說。

張澤正在蔬菜基地裡忙活。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張澤在蔬菜基地裡忙活。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這些分紅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拿68歲的農戶張澤家來說,他家種了5畝黃瓜,每年種三茬,每畝每茬產量10噸左右,每公斤平均按3塊錢算(價格受市場波動,此處取平均值),每畝每茬銷售收入是3萬元,三茬就是9萬元,5畝的地就可以獲得45萬元的銷售收入,企業再扣除種苗、農藥、化肥等成本約5萬元,還剩下40萬元。再按照“3582”利益聯結機制進行分配,他家去年分紅29萬余元。“比以前自家種地好太多了。”張澤說。

起初,張澤沒種過黃瓜,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員“手把手”指導。“怎麼栽苗、澆水、施肥、打藥,技術員都開展動態監測,生怕我們種的黃瓜品質不好,砸了公司的招牌,影響了銷路。”張澤笑著說。

有了健康的利益聯結機制,大荒地村絕大多數外地外出務工人員都返鄉種蔬菜。“還有幾戶沒回來,基本是在外邊當小老板的。”張林保坦言。張澤的兒子先前在大理下關務工,今年加入合作社租大棚種蔬菜,剛收了第一茬,就獲得了10多萬元的分紅。

“3582”利益聯結機制下,不僅農民收入增長,縣裡的蔬菜產業也跟著發展,當地蔬菜遠銷國內外市場。2024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24.2萬畝,產量102萬噸,產值25億元。

基地內黃瓜長勢良好。人民網記者-程浩

基地內的黃瓜長勢良好。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新模式可復制嗎?已有多地在實踐

有人提出疑問:“3582”利益聯結機制在大荒地村成功了,在雲南省的其他地方可以復制嗎?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彌渡縣已有31個村級合作社與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雙綁”機制。此外,楚雄州元謀縣、德宏州盈江縣、臨滄市耿馬縣等地也開始學習借鑒。

彌渡縣彌城鎮新城社區借鑒“3582”利益聯結機制,成立村辦合作社,與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村民慕冬梅的5畝黃瓜今年第一茬銷售收入19萬元,獲得分紅近10萬元。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3582”利益聯結機制中,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企業銷路不暢,機制就是空談。因此,要讓機制暢通運行,企業的選擇尤為關鍵。

“我們一是選有誠信、有擔當的龍頭企業,不僅有對社會責任的必要擔當,也要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意識﹔二是選有技術、有市場的龍頭企業,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穩定的市場銷售渠道﹔三是選有能力、有創新的龍頭企業,能在生產技術上不斷創新、在發展方向上持續引領。”彌渡縣農業農村局三級主任科員謝玉明介紹。

此外,為助力龍頭企業發展,當地政府給予諸多政策支持,助力企業打響品牌、拓展銷路,增加競爭力,以獲得更大的產業增值效益。

彌渡縣計劃,到2030年,全縣建成150個以上“雙綁”基地,新增設施蔬菜15000畝以上,綁定農戶3000戶以上。除蔬菜產業外,逐步在雜交玉米制種、生豬、肉牛、核桃等農業產業上推廣運用“雙綁”聯農帶農機制,不斷擴大“雙綁”模式產業覆蓋范圍,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效路徑。

不止彌渡縣黃瓜“雙綁”模式有成效,近年來,雲南省各級黨委政府鼓勵基層不斷探索創新,涌現出不少聯農帶農的有效做法。比如,孟連牛油果“334”、蒙自藍莓“622”、彝良天麻“721”等,讓農民參與企業經營、入股分紅。數據顯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以來,雲南省農民收入年均增長8%、脫貧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長8.6%,均高於全省經濟增速。

各種創新的聯農帶農機制証明,隻有讓農民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才能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雲南各地正堅持產業發展與利益聯結同步謀劃、一體推進,實現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