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30萬年前的木器揭秘遠古盤中餐(考古中國)

高 星
2025年08月02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30萬年前的木器揭秘遠古盤中餐(考古中國)

  甘棠箐遺址出土的部分木器上的加工痕跡。 高 星供圖

  民以食為天,遠古人類更是如此。在沒有金屬工具、不會種植五谷雜糧和飼養家畜家禽的洪荒時代,我們的祖先如何獲得食物?享用了哪些食品?考古界一直在破解這道難題。

  考古人從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挖掘出的大部分遺物都與人類的食物有關:尖鋒刃利的石器是人類獵殺動物的工具,與石器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多是人類肉食的殘留,簡易的火塘是人類燒烤食物的遺跡。我們的祖先僅僅依靠肉食存活嗎?顯然不是這樣。民族學資料告訴我們,處在原始狀態的族群大多採用狩獵與採集結合的方式獲得食物,而且採集享用可食性植物往往比狩獵更重要。但由於植物材料易於降解腐爛,難以形成考古遺存,所以學術界對於遠古人類食用了哪些植物食材,用什麼方法獲得這些植物食材,經常處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境地。

  一項新的考古成果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了曙光。7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西南甘棠箐遺址30萬年前的木器》的研究論文,描述了在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甘棠箐遺址於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兩個野外季發掘出土的一批保存完好的木器,以及與其伴生的石器、骨角器、動物化石和植物遺存,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這批珍貴的考古材料首次全方位揭示出遠古人類食譜的秘笈。

  該遺址位於撫仙湖畔,在飽水的環境下埋藏了大量木質材料和植物種子。前者包括加工成特定形態的木器、樹木枝杈等,后者含多種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的種子,還有孢粉類微體植物化石。如此豐富、保存完好的木器和其他植物遺存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的,在世界范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也難得一見。

  難以想象,該遺址出土的植物果實和種子達數萬粒。已被識別出54個屬,包括木蘭屬、構樹屬、山礬屬、懸鉤子屬、葡萄屬、花椒屬等。孢粉分析辨認出至少70個科的植物,以莎草科、禾本科、澤瀉科及蕨類等喜水植物佔優。遺址出土的大型哺乳動物以鹿類為主,其他種類包括劍齒象、巨貘、犀牛等,還有豐富的小型哺乳動物及龜類、鳥類化石。這些動植物遺存表明,當時古人群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環境下,周圍水草豐沛,林木茂盛,動物繁多,是理想的古人類棲居地。

  甘棠箐遺址保存的動植物遺存,揭示了古人類盤中餐中廣譜型的食物種類。大量食草動物、慢爬性小型動物化石的富集,以及一些哺乳動物骨骼上的石器切割痕跡,表明狩獵和食肉已是當時人類的慣常行為。更難能可貴的是遺址保存的植物食材,包括鬆子、榛子、獼猴桃、多種懸鉤子漿果及葡萄、飛龍掌血屬等植物的果實。此外,草本植物(莧科、商陸科、葫蘆科)及蕨類的莖稈和葉片亦有食用價值。尤其應該指出的是,莎草科、禾本科、澤瀉科等水生植物除了葉片、種子可以被採摘食用,富有營養成分的地下球莖與根莖可從湖岸淺水泥層中掘取享用。

  在沒有鎬、鏟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生活在甘棠箐遺址的古人群是如何將深埋於地下的可食性植物根塊挖掘出來並加以食用?遺址出土的木質材料給我們提供了答案:古人類制作和使用了木器。在該遺址發掘出土的近千件木質材料中,35件被鑒定為人類加工的木器。這些木器主要用鬆樹制作,器身挺直光滑,一端或兩端被加工成尖狀,尖部形態包括鑿型、鏟型、錐型等。其中兩件為需雙手持握的大型挖掘棒,4件具有獨特的鉤狀尖刃,可用於切斷植物根系,其余則為可單手持握的小型挖掘工具。

  為論証這些木器的人工屬性,研究團隊開展了痕跡分析、殘留物分析和實驗模擬。肉眼觀測和微痕分析表明,其中19件木器保留明顯的因砍枝修型和削銳尖部而留下的削刮痕,17件尖端表面存在使用所產生的磨光條痕和斷裂破損跡象。這些痕跡出現在特定部位並具有方向性,是確鑿的人類加工與使用的証據。一些木器的尖端保留土壤殘留物,從其上提取到植物澱粉粒,進一步証明這些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的地下植物根莖。針對這些木器的模擬實驗表明,此類木器可以用簡單石器加工出來,並可有效地用來挖掘植物的根莖。

  甘棠箐遺址在得天獨厚的埋藏條件下保存了豐富的木器、石器、骨角器及動物化石、植物遺存,描述了一幅幅鮮活的歷史場景:生活在撫仙湖岸的古人群攜帶特制木質挖掘棒前往生長著可食性植物的區域,挖掘採集富含澱粉等營養成分的下塊莖類植物。這種行為方式表明,中更新世(距今約77萬—12.8萬年)時東亞古人群已具備對可用資源的認知、前瞻和計劃性,能為預期任務專門制作適用的工具,熟稔可食性植物的種類,並能精准掌握各類植物的可食部位,預判不同季節可食植物的分布。該遺址的考古發現實証富含營養的植物根莖在早期人類食譜中的重要作用。

  這些材料表明,我們的祖先不僅狩獲動物,對肉食大快朵頤,還採摘可食性植物的漿果、堅果、葉片、藤莖,挖掘地下的植物營養儲存器官,將其變成美味佳肴,以此攝取能量、維持生命、繁衍后代。今天,當我們享用餐桌上豐盛的美食時,應該感懷祖先的開拓、奮進與饋贈,珍惜當下,並為后代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