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這位虛擬偶像何以成為“實力派”(文化隻眼·新世代新風潮⑧)

苗 春
2025年07月28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這位虛擬偶像何以成為“實力派”(文化隻眼·新世代新風潮⑧)

  虛擬歌手洛天依。  嗶哩嗶哩供圖

  7月19日下午,國家體育館副館2025年洛天依全息演唱會北京站現場,上千名觀眾揮舞熒光棒,與洛天依齊聲合唱《上山崗》等歌曲,場面之熱烈不亞於真人巨星的演唱會。一位通過電腦軟件合成歌聲並被賦予二次元形象的虛擬歌手,為什麼能讓年輕人傾注真實情感呢?

  洛天依的演唱會之所以能讓人沉浸其中,離不開全息投影、實時動捕等技術的突破和革新,但正如演唱會主辦方所說,他們希望“觀眾忘記技術存在,隻記住心跳加速的瞬間”,真正打動觀眾的,並非炫目的科技,而是技術所承載的情感共鳴。“Z世代”成長於數字時代,他們對“真實”的定義與老一輩不同,一個能唱出他們心聲的虛擬形象,哪怕沒有血肉之軀,依然可以成為他們的情感寄托。演唱會上,當洛天依說出“會永遠為你們唱下去”的承諾時,現場響起炸雷般的歡呼。雖然說話者是沒有自主意識的程序,傾聽者卻收獲了真實的情感慰藉,因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不是載體是否“真實”,而是體驗是否“真摯”。

  更重要的是,洛天依的歌大多由粉絲共創,這種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讓觀眾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當年輕人在演唱會上合唱自己參與創作的歌曲時,他們獲得的不僅是娛樂體驗,更是一種歸屬感。

  洛天依是個“永遠15歲,永遠不會塌房”的偶像。這種“穩定性”滿足了粉絲對安全感的需求。他們並非分不清虛擬與現實,而是選擇在一個可控的“數字烏托邦”中安放情感。

  虛擬偶像還打破了傳統偶像工業的壟斷。粉絲不必再被偶像經紀公司的“人設”束縛,而是可以通過二次創作賦予偶像新的生命力。這種自由度,讓虛擬偶像成為粉絲表達自我的重要媒介。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不斷為洛天依注入自己的理想人格,洛天依的歌詞“I'll do my own way(我會按自己的方式來做)”恰是“Z世代”追求個性的宣言。

  更有意味的是,現場也有一些中年人,應該是從2012年洛天依出世起追隨至今的老粉,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在借洛天依保鮮自己的青春記憶。當現實中的同齡人已進入百事纏身的中年,這個被技術凝固的15歲少女,成了中年粉絲存放自己初心的“數字琥珀”。由此,虛擬偶像引發了代際共鳴,超越二次元亞文化的范疇,成為跨越年齡層的情感媒介。

  洛天依的名字來自“華風夏韻,洛水天依”,是國風虛擬偶像的典型代表。洛天依的曲風中,古風歌曲佔據重要地位。這些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電音的創作,既是年輕一代對文化的創新詮釋,也是他們在全球化語境下尋找身份認同的嘗試。當全息技術將《大哉乾元》的磅礡與《戲游九州》的婉約呈現在舞台上,當《萬古生香》唱響時鳳凰翩然飛舞,當《歌行四方》中身穿各種民族服飾的洛天依格外嬌美,“Z世代”看到的是屬於自己的“中國風”——既尊重傳統,又充滿現代感和未來感。

  虛擬偶像的崛起,絕非簡單的技術奇觀,而是數字時代文化消費的必然趨勢。自2012年誕生以來,洛天依從最初的聲庫工具,逐步發展為擁有萬首原創作品的“國民級”虛擬歌手,其成長軌跡印証了虛擬偶像產業的蓬勃發展。放眼全球,從日本的初音未來到美國的Miquela,虛擬偶像正在教育、醫療、文娛等領域展現獨特價值。“Z世代”將虛擬偶像視為創作伙伴、文化符號乃至情感容器,這種需求不會因技術進步而消退,隻會不斷催生新的人機關系范式。畢竟,人類從未停止在工具中表達自己——從石器時代的壁畫到AI時代的全息偶像,我們始終在技術中投射最本真的人性。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