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人文古都煥新 科創高地崛起

2025年07月25日08:3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文古都煥新 科創高地崛起

編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五年來,全國各地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踔厲奮發,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答卷。本報今起推出“躍升·‘十四五’科技成就”特刊,回顧各省(區、市)的創新實踐和成效,展現科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的強勁動能。

研發投入強度連續6年保持在6%以上,位居全球創新城市前列﹔連續8年位居《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首﹔在全球40個領先創業生態系統排名中,是中國唯一進入全球前五的城市……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北京已經穩居多項“全球排名”前列。這一系列成績,是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縮影。

北京市委、市政府2021年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五年來,北京堅持融入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穩步推進,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創新成果提質增效,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穩步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人工智能產業

浪潮奔涌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其中,海澱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2822億元,年增速達30%。

海澱區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產業,靠的是原創性、突破性的技術引領。“十四五”期間,位於海澱區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與北京領視智遠科技有限公司攜手,研發的全球首個智能心臟超聲機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人體自主心臟超聲掃查。

這樣的前沿應用,離不開高度完善的基礎設施。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介紹,現階段語言大模型的發展已在通用人工智能關鍵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與此同時,大模型正加速以數字智能體的形式與智能硬件融合,並在部分場景下實現從數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拓展。

位於海澱區的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公司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武文韜表示,公司雖然還很“年輕”,但是已兼具全球領先的具身智能研發實力和千萬級智能硬件產品量產經驗,具備強大的商業化實戰能力。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該公司推出的首代具身大模型機器人Galbot G1五天為顧客取送咖啡數千次,成功率超過99.97%。“取咖啡只是一個例子,通用機器人具備在不同環境中執行多樣化工作的能力。”武文韜說。

北京市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強大的基礎設施和制造業能力支撐。

北京西部的門頭溝區已經建成全市最大國產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京西智谷算力規模達600P,適配20余個主流大模型,為全市多家企業提供算力支持。

“十四五”期間,北京亦庄在零部件和智能制造板塊進行布局。入駐北京亦庄6年的北京智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致力於建成國內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高精密減速機研發制造中心及創新中心。

人工智能產業取得的每一項成績,都得益於整個創新生態的協同發展。

新能源技術

持續突破

能源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而氫能是清潔能源、未來能源的一個重要代表。

在毗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亞洲日加氫量最大的海珀爾加氫站門口,一輛輛車排起長隊,等待加氫。

“十四五”期間全面建成的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正是氫能相關技術創新的一個全球級前沿陣地。

這座示范區已經成為一個“氫能綜合創新生態圈”。大興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興氫能相關企業核心技術已覆蓋氫能全產業鏈,大興已經成為京津冀氫能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支點。

大興區以西的房山區位於北京西南門戶,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關鍵節點。“十四五”期間,該區逐步成長為新型儲能產業的集聚高地。新型儲能與氫能產業是房山區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

2023年12月,搭載150千瓦時混合固液電池的蔚來ET7,實測續航超1000公裡。這款車的混合固液電池由房山企業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該電池包能量密度達到每千克260瓦時,電芯密度高達每千克360瓦時,在提升續航的同時,大幅強化了安全性,成為業內突破性成果。

中關村房山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房山區針對初創科技企業“研發能做,轉化難做”的痛點,推出了“前店后廠”模式,依托中關村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究院,為企業打造高水平研發辦公平台,同時利用國有標准化廠房,為企業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提供就近支撐。

2024年,北京市提出積極推動京津冀氫能和新型儲能產業跨區域、集群化協同發展,努力使京津冀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先行區、示范區。

新能源技術與基礎設施的創新突破,正迅速轉化為區域及全國發展的新動能。

醫藥健康領域

碩果累累

剛剛閉幕的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上,展示了“十四五”期間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的成果:北京共上市12款創新藥,獲批54款國家創新醫療器械,佔全國近四分之一。

為了支持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昌平區近年來重點針對產業發展瓶頸,持續推出創新政策。2024年3月,規模達200億元的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在昌平設立,助力破解醫藥健康產業融資難題。

“十四五”期間,我國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澤布替尼全球熱銷。其開發者是全球腫瘤治療創新公司的佼佼者——位於昌平區的百濟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歐雷強表示,公司在過去五年間實現了裡程碑式的增長。

該公司的產業化成果,是北京各個創新藥企業不斷發展的一個縮影。2024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整體規模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8.7%,成為全國首個醫藥健康產業破萬億的城市。

在被譽為“中國藥谷”的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許多園區企業已經成功“出海”。百奧賽圖(北京)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美國波士頓成立了辦公面積3400平方米的公司,為當地提供臨床前的藥理藥效研發服務﹔北京博輝瑞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已進軍歐洲市場……

創新藥的密集“出海”,標志著中國創新藥企正在深度融入全球醫藥產業鏈,也反映了北京在全球科技創新鏈條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如今,北京這座人文古都,已將科技創新融入城市基因,初步建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在醫藥健康等眾多前沿產業領域,這座踐行“十四五”規劃藍圖的國際大都市,以更加奪目的創新光芒閃耀世界舞台。(孫明源 華 凌)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