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千年古村展新姿 雲南劍川發展正當時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5年07月24日08:2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盛夏,踏足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農田裡,向日葵花海與綠油油的農田相映成趣﹔古鎮裡,千年馬蹄印旁,游客們舉著手機拍個不停﹔村庄裡,古老的土陶技藝在手藝人指尖煥發生機,吸引著八方游客。

劍川縣地處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歷史悠久,資源豐饒,曾是茶馬古道上商旅中轉的重要樞紐。近年來,當地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符合縣情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社會呈現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在這幅高質量發展的畫卷裡,煙草部門通過“真金白銀”的資金扶持、實實在在的產業帶動,助推劍川蝶變。

不少游客享受沙溪古鎮慢生活。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游客在沙溪古鎮享受慢生活。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古鎮裡有了新項目

夏日的沙溪古鎮,草木蔥蘢,生機盎然。小橋流水間,田園村舍點綴,勾勒出了一幅充滿詩意的鄉村圖景。

沙溪古鎮被譽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登街的石板路、玉津橋的馬蹄印、興教寺的古壁畫,均是千年馬幫歷史的見証。

為深化沙溪古鎮“農文旅”融合,讓更多發展紅利落入百姓口袋,2024年,劍川縣啟動沙溪鎮“鄉愁記憶”示范帶項目,涵蓋沙溪古鎮直播帶貨基地、地下停車場,及指路牌、垃圾桶在內的“沙溪符號”更新等。項目總投資6600余萬元,其中煙草部門投入資金5000萬元。

“古鎮裡直播基地分散,項目建成后能整合資源,還能把古鎮裡不能承載的部分業態轉移過來。”劍川縣煙草專賣局相關負責人說。

困擾沙溪古鎮停車難問題也將極大緩解——項目距離古鎮核心區800米左右,正好緩解停車難問題。同時,古鎮裡部分公共設施年久失修,也將借此機會一並解決。

沙溪鎮“鄉愁記憶”示范帶項目於去年8月開工建設,預計今年8月底前竣工驗收。走進施工現場,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工人們忙著做項目配套。劍川縣煙草專賣局實時跟進項目工程進度,把關質量與進度。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用地屬沙溪鎮長樂村村集體所有。建設中,包括長樂村在內的沙溪鎮多個村整合集體資金入股。待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各村可參與分紅,村集體的腰包也能鼓起來。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以項目帶動沙溪鎮鄉村產業發展,真正做到強農、惠農、富農。”該負責人說。

向日葵正在開放。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向日葵迎著陽光燦爛盛開。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農田裡有了新風景

當游客們在沙溪古鎮享受慢生活時,距離古鎮約兩公裡的沙坪村田野小學附近,一株株長在煙株旁的向日葵正兢兢業業“站崗”。“往年,煙株旁是沒有種向日葵的,今年我們專門引導農戶種了向日葵。”劍川縣煙草專賣局沙溪煙站站長趙珍華說。

向日葵為啥給煙株“站崗”?“向日葵開花時會吸引瓢虫、赤眼蜂等益虫來消滅煙株上的害虫。這樣不僅效率高、成本低,還能減少農藥殘留問題,起到綠色防控的效果。”趙珍華解釋說。

而且,金燦燦的花海,不只是保護煙葉的“衛士”,還成了沙溪鎮吸引游客的新名片。連片的金色大圓盤迎著陽光燦爛盛開,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拍照。

向日葵生防帶,加上此前已推廣應用的夜蛾黑卵蜂、捕食螨、叉角厲蝽、蚜繭蜂等生物防治應用技術,沙坪村的大片農田“武裝”上了“綠色屏障”。

在“綠色屏障”的守護下,劍川縣把烤煙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來抓。今年,全縣種植烤煙面積3.7萬畝,覆蓋8個鄉鎮53個村委會3331戶農戶。

眼下,各鄉鎮陸續進入煙葉採烤期。從田間地頭到座座烤房,隨處可見農戶們忙碌的身影。劍川縣煙草專賣局的技術人員忙著對各處烤房進行檢測、開展線路檢修和調試設備,為煙葉烘烤保駕護航。

李福順正在制作土陶制品。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李福順在制作土陶制品。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村裡有了新業態

沙坪村的游客們沉醉在金色花海中流連忘返,而20多公裡外的甸南鎮海洪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劍川白族土陶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福順,正全神貫注地制作茶壺。隻見他左手穩穩護著壺身,右手靈巧地塑造壺口。手指翻飛間,一隻精巧的茶壺雛形初現。

海洪村制作土陶的歷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今年,以海洪村土陶制作為核心的劍川白族土陶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自2022年起,劍川縣煙草專賣局挂鉤幫扶海洪村以來,村庄發展路徑日漸清晰。“村裡的最大優勢是文化底蘊。”海洪村黨總支書記李志輝說,“我們計劃依托土陶制作技藝,發展文旅融合,吸引游客體驗制陶樂趣。”

為助力海洪村圓“文旅夢”,劍川縣煙草專賣局拿出資金支持,村裡再整合其他資金,建土陶展館、笛子窯,還購置了現代化制泥設備。目前,全村掌握土陶制作技藝的村民超過150人,擁有劍川白族土陶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人,專門從事土陶制作的農戶有24家。

李福順制作的待燒制的土陶制品。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李福順制作的待燒制的土陶制品。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海洪村土陶聲名遠播,今年以來,到村裡體驗土陶制作的人數超過2000人。“一大早,就有幾個外國人來體驗土陶制作。”李福順說。

瓦貓、花瓶、小茶具……為讓土陶制品更符合現代市場,村裡的匠人們不斷創新,各種新穎的土陶制品層出不窮。這門古老的手藝,正在創新中煥發新生。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我們責無旁貸。”劍川縣煙草專賣局局長姚宏南說,煙草部門將持續對接地方需求,在產業幫扶、文化賦能、綠色發展上重點發力,奮力譜寫劍川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