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好品中國︱從山野到舌尖的“雲菌”盛宴

2025年07月18日11:4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一到雨季雲南人的餐桌

就開始散發菌香味兒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

雞樅菌、牛肝菌、鬆茸、鬆露

見手青、黃賴頭、虎掌菌、干巴菌

雞油菌、青頭菌、奶漿菌

……

各式各樣的野生菌輪番登場

“野生菌王國”

雲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

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

和豐富的種質資源

孕育了品種豐富、口感細膩鮮美

營養價值極高的野生食用菌

目前全省已知野生食用菌約900種

佔我國食用菌種類的91%、世界的45%

2024年

雲南省食用菌產量達119.41萬噸

總產值472.5億元

居全國第二

綜合產值超1100億元

雲南野生菌分布廣泛

昆明、楚雄、香格裡拉、麗江、大理

普洱、保山、文山、曲靖、昭通等州市

都是採菌吃菌的好地方

燴雜菌

燴雜菌。

說到野生菌

不得不提楚雄

這裡生長著1021種野生菌

是我國野生菌資源最密集

生態價值最獨特的地區

而楚雄州的南華縣

更是享有“世界野生菌王國”的美譽

境內已知野生食用菌種類達354種

佔全國的35.4%、全省的39.3%

交易市場的菌子

交易市場的菌子。

在南華

“世界四大名菌”和“中國十大名菌”

均有分布

質優量大的鬆茸、牛肝菌等

更是聞名遐邇

產品遠銷歐美、日韓

2024年

全縣食用菌產業綜合產值達76.45億元

野生菌加工。

野生菌加工。

無法拒絕的山珍

在雲南野生菌江湖裡

見手青堪稱“頂流”

菌體一旦被切開

接觸空氣的部分會迅速氧化成靛青色

故而得名

雖帶有毒性警示

但其肉質肥厚、脆嫩爽滑

菌香濃郁的“致命誘惑”

讓無數食客甘願“冒險”

烹飪見手青時需格外小心

必須充分炒熟煮透

才能放心享受這份美味

鬆茸

被譽為“菌中之王”

它對生長環境要求極其苛刻

需在無污染的森林中與鬆樹根系

共生五六年才能形成

菌蓋褐色,菌柄潔白,質地緊密

鬆茸。

鬆茸。

雞樅被譽為“鮮味之王”

其菌體肥碩壯實,質細絲白

口感鮮甜脆嫩

因帶有獨特的雞肉清香

而廣受好評

為了留住這份時令鮮美

雲南人智慧地發明了“油雞樅”

將雞樅菌撕成絲

放入油鍋中煸炒出香氣

再裝入罐子用油封口

隨吃隨取

無論是拌飯還是拌面都堪稱一絕

白牛肝菌(美味牛肝菌)

是餐桌上的清雅之選

菌蓋厚實光滑

口感嫩滑,味道鮮美

炒、炸、燉、煲湯皆宜

白牛肝菌。

白牛肝菌。

黃牛肝菌(香根菌)

色澤如陽光浸染,菌肉肥厚細密

菌香醇厚濃郁,咀嚼感十足

與白牛肝菌相比

香氣更為奔放

黃牛肝菌

黃牛肝菌。

干巴菌

雖其貌不揚,名字質朴

但菌香濃郁,鮮嫩爽口

最經典的吃法是搭配青椒同炒

回味無窮

干巴菌

干巴菌。

鬆露

與魚子醬、鵝肝並稱為“世界三大珍饈”

深藏於雲南山林地表之下

通常依靠訓練有素的動物

憑借敏銳嗅覺來尋找

外形奇特,表面凹凸

內部有著大理石般的紋理

鬆露的香氣復雜而迷人

含有數十種芳香物質

黑鬆露。

黑鬆露。

“吃菌自由”

雲南野生菌資源雖然豐富

但目前絕大多數名貴野生食用菌

不能人工栽培

其生長高度依賴特定的森林生態環境

和共生關系

為讓食客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菌子

科研工作者們持續攻堅

在人工培育領域取得顯著突破

見手青、黑牛肝、羊肚菌、竹蓀等

少量野生菌

可實現人工栽培

目前

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選育的牛肝菌新品種

“中菌黃見手青1號”

已通過雲南省種子管理站專家組鑒定

邁出產業化關鍵一步

在該研究所菌棚內

人工栽培的見手青長勢喜人

出菇整齊,菌柄粗壯

從菌包制作到第一茬出菇約55天

之后每茬間隔10天左右

一個菌包可採三茬

人工培育的見手青

人工培育的見手青。

南華縣也成功實現雞樅的仿野生種植

基地通過設立恆溫恆濕培育室

定期喂食

培育出白蟻與雞樅菌的共生巢

再將共生巢作為種苗移栽

2025年

該技術推廣面積已達850畝

仿野生種植的雞樅。

仿野生種植的雞樅。

野生菌雖然美味

但也需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在採摘和品嘗時

牢記“不識不吃”的鐵律

注意飲食安全

同時還要忌生冷、忌飲酒

來源︱人民網

總策劃︱張玉珂

監制︱李娜 祝鴻偉 劉雲

策劃︱翟巧紅 行家瑋

文案︱虎遵會 程浩 雷霽

攝影︱虎遵會 符皓 李天永 徐俊

字體︱萬祥生

設計︱行家瑋

支持︱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 南華縣委宣傳部 施甸縣委宣傳部 南華縣融媒體中心 昌寧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翟巧紅 編輯︱行家瑋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