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承諾打了對折 高考后的親子沖突如何解

2025年07月12日08:5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承諾打了對折 高考后的親子沖突如何解

  隨著全國各地高考陸續放榜,考生家庭在短暫的喜悅或失落之后,往往面臨新一輪的挑戰。近期,多地醫院心理科、心理咨詢機構反映,因高考后親子關系緊張、溝通中沖突變多而尋求幫助的家長和考生明顯增多。從染發、旅行等“小承諾”的落空,到填報志願等重大人生選擇的分歧,這些看似尋常的家庭矛盾背后,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課題。心理咨詢師袁圓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許多沖突表面是因(孩子)願望沒實現,深層原因是長期積累的權利失衡和心理需求被忽視”。

  染張揚的發色,換最新款手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是許多家長在高考前對孩子的承諾。社交媒體上,高考生紛紛上傳考前考后的對比圖:考前素面朝天,校服不離身,戴著厚重的眼鏡埋首書堆﹔考后則仿佛“大變活人”,嘗試新發型、新衣裝、戴隱形眼鏡,感受著“煥然一新”的世界。

  然而,在這些“自由宣言”帖子的評論區,也有不少願望落空的高考生的聲音。

  “四六級英語、考駕照,你現在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大學裡多的是旅游的機會。”

  “染著一頭怪異的頭發,上了大學老師同學怎麼看你?”

  “你高考考得很好嗎?提這麼多不切實際的要求!”

  “他們總說高考后就能做自己,可分數一出,承諾全打了對折。”湖北高考生林鏡竹的指尖劃過社交軟件上同學染發的照片。“可是我更在意的是父母履行高考前的承諾。”願望的落空讓林鏡竹郁悶了好久。

  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也在網上發帖抱怨,孩子不顧家庭實際的要求和考后“放肆”的生活做派,讓他們大為憂愁,不知如何應對。

  高考落幕,伴隨“自由”而來的,是許多家庭共同面對的親子關系中的矛盾與沖突,成為不少考生與家長共同面對的難題。

  “怎麼考前說的都不算數了!”

  高考結束當晚,林鏡竹滿懷期待地希望父母兌現考前的承諾“考完就換手機、染發、看演唱會”。當她興奮地提起時,母親卻把削好的蘋果塞到她手裡:“手機能用就行,上大學后再旅行也不遲。”承諾的“打折”讓她措手不及。

  然而,更大的矛盾爆發在高考志願填報上。林鏡竹的分數足以去大城市就讀心儀的新聞傳播學或法學專業。但父母卻極力主張她報考當地的警官學院提前批,認為未來更有保障。

  “如果我讀了警校卻不想當警察,那我以后能去做什麼?”林鏡竹問父母。得到的答復卻是:“你懂什麼?當警察是鐵飯碗!”她感到深深的無力:“他們把一切規劃好以后才來問我的意見,也不管我喜歡什麼,想學什麼。他們習慣性地否定我的選擇,覺得我年齡小眼光不夠長遠。”從小到大,林鏡竹的許多重要選擇都由父母包辦。

  類似的撕裂感在陝西考生何諧身上同樣上演。她想染發慶祝“自由”,母親臨出門時卻反悔:“入學后頂著一頭黃發多不正式!”在更關鍵的志願選擇上,父母強力說服她放棄心儀的“211”大學,選擇“包分配”的地方公費師范生。“他們說就業形勢嚴峻,可想到同學都去了好學校,我只能去個普通院校……”她低聲補充,“我的立場很容易動搖。”父母的擔憂和對“編制”的執著讓她陷入矛盾與糾結。

  最近,蘇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蘇老師”志願服務團隊熱線陸續接到了高考后迷茫的高考生和焦慮的家長來電。作為“蘇老師”志願服務團隊的骨干志願者,曾擔任多所中學、高校心理教師和咨詢師的袁園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家長表面上是咨詢,實則是想讓我幫他們做說客。”她說,“他們來咨詢的問題,與真正需要解決的往往不是同一個問題。”

  高考后的岔路口,父母與孩子面對著不同議題

  “孩子考后的許多要求和行為往往並不是叛逆,而是補償(心理)。”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賈洪武一針見血地指出。他見過太多案例:女生高考后連打7個耳洞,男生通宵打游戲直至暈倒。“12年穿校服、剪短發,突然解禁便會想要報復性釋放。”

  袁園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些看似解放天性的行為就像暴飲暴食。如果一個人不是餓得太厲害了,他是不會暴飲暴食的。如果我們不想讓一個人暴飲暴食,就要保証他的三餐規律且能吃飽。”她強調,“所以,家長需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

  林鏡竹坦言,與家長的沖突並非始於高考后:“從小就沒有解決。他們會覺得我很幼稚,不夠成熟,也不可能完全認識到完整的我。我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讓他們看到我的成長,但高考顯然不是。”她認為父母缺乏主動學習和改變的意願:“他們更多像是鴕鳥一樣喜歡把頭埋在沙子裡逃避問題,不太願意接受意見。我每次只要一說什麼,爸媽說不贏我就開始發脾氣。”

  袁園的觀察更為尖銳,直指沖突的核心——“沖突家庭的孩子往往從小沒有主控權。”她指出,“這種家庭的孩子,從小學習由父母操心,各種輔導班由父母報。孩子覺得熬過這麼多年學習,理應有權決定未來﹔父母則認為‘你不靠我靠誰?’甚至有些父母抱著‘如果我不盯著,孩子就會自毀’的不合理假設。我們需要讓家長明白,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來成就自己的,不是來自毀的。”

  當兩代人站在高考這個人生關鍵岔路口,各自背負著沉重的議題:

  家長要面對的是“放權”:如何把人生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並給予信任。

  孩子的拷問則是“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是否對某個領域建立了真正的認同感?我有多少嘗試錯誤的勇氣和底氣?如果我發現選擇的內容並非想象,我是否願意堅持?我是否有足夠的靈活性在大學裡進行調整?

  賈洪武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加大沖突,而是在他們各自完成議題的過程中,彌合分歧。”他提出了促進親子良性溝通的實用話術:

  友好協商的心態:放棄說服,尋求共同最優解。雙方擺事實、講道理、有邏輯,避免無效對抗。

  交替表達的話術:約定規則,輪流表達(限時)。一方說時另一方不插話,直至雙方的意思都表達清楚。

  談話暫停的規則:分歧過大或情緒激動時暫停,冷靜后再繼續。一次談不攏,可再約時間。

  認可裁判的介入:分歧過大無法協商時,找雙方認可的中間人(如信任的老師、咨詢師)做裁判,傾聽權威聲音,打破僵局。

  賈洪武進一步強調了“共情”的重要性。家長需要放下對孩子“理想化”的期待,理解孩子多年苦讀后需要一段毫無壓力的休息時間。同樣,孩子也需要理解父母最深層的擔憂——怕孩子未來沒有好工作、好生活。“如果孩子能讓父母看到自己並非完全‘躺平’,也在做些‘正事’,哪怕只是部分採納父母的建議,對父母也是一種巨大的安慰。”雙方帶著共情相向而行,幾個月的緊張期更容易平穩度過。

  推開世界的門要趁早

  面對家庭沖突,何諧在權衡后選擇聽從父母意見報考公費師范生。林鏡竹則用“先報警校,落選就選新聞系”的策略換取了暫時的家庭和平。然而,暫時妥協並未消弭家庭潛藏的激流。

  林鏡竹將希望寄托於大學:“感覺應該會比現在好,自由度更大,很多事情不需要過多聽父母的。畢竟距離產生美。”何諧則坦言自己選擇了回避沖突:“我不想矛盾升級,再加上拉不下面子主動去深談。”雖然目前家庭氛圍因高考志願達成一致而顯得融洽,但她隱隱擔憂:“以后遇到問題他們還會這樣。只是現在問題‘解決’了,回歸正常了。”

  袁園認為,解決沖突的長遠之道,在於更早地幫助孩子推開探索世界的門。“我相信大部分學校已有這個意識。一些中小學在心理課或班會課上,開始推行‘職業生涯規劃課’。對於初高中學生,一些學校則會在心理課堂引入趣味化的探索工具,如基於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的‘選島游戲’,通過生動的場景描述,幫助孩子初步識別自己的興趣點。這非常必要。”她分享了蘇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職業體驗館”: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就能戴上安全帽、穿上消防服體驗消防員工作,或模擬護士打針、服務等。“雖然孩子可能當游戲玩,但會建立初步概念。”

  “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是‘對內探索’的三堂課:個人興趣、個人能力、個人價值觀。把這三堂課做好的孩子,自主意識會更強。”袁園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袁園分享了一次在暑假托班的見聞:讓孩子與父母同做職業測試,一位母親看到結果后驚呼:“原來他喜歡機械不是瞎玩!他拆裝鬧鐘的視頻我早該認真看!”這種早期探索能有效彌合認知差距。

  志願填報時,賈洪武曾遇到一名盯著“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制藥”3個選項發呆的高考生。“名字差不多,到底學什麼?”看著他胡亂勾選,賈洪武嘆息:“用幾天時間決定一生?這太荒誕了!”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賈洪武認為:“並不存在絕對的鐵飯碗和完全正確、穩定的選擇。真正的‘穩定’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真正的社會生存能力。”他強調,家庭應該是孩子的“充電站”和“探索基地”,而非“角斗場”或“控制塔”。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理性、決定不科學。但孩子就是要從不理性、不科學的小錯誤中學習成長!”賈洪武用買菜比喻,“20歲的人怎麼可能像50歲的人一樣有經驗?他需要經歷‘今天買貴了、明天買到壞的’這個過程,才能學會辨別好壞、找到誠信商家。這是必經的學習之路。”他呼吁家長要有心理預期:孩子會犯錯,會碰壁。只要不是不可逆的重大錯誤,就應允許嘗試,這樣的嘗試開始得越早越好。

  當孩子犯錯后悔時,家長也應避免“當年我就說……”的“二次傷害”,而是提供安撫和支持:“現在這一刻我們再重新想想該怎麼辦?你才20多歲,一切都來得及。”

  當父母鬆開緊握風箏線的手,

  那不是突然的撒手,

  而是用十八年目光的丈量,

  終於相信了風的方向。

  (譚思靜  為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文中林鏡竹、何諧為化名)

(責編:木勝玉、李發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