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水旱災害防御取得階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1日召開的雲南省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以來,雲南省水旱災害防御形勢復雜嚴峻,旱情汛情疊加。面對挑戰,全省水利系統深入貫徹防災減災新理念,堅決落實上級部署,以“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城鄉供水安全”為目標,全力迎戰,取得階段性成果。
年初,雲南遭遇嚴重干旱,旱情高峰期影響25.04萬人供水。5月23日進入雨季后,發生旱澇急轉,全省遭遇12輪較強降雨過程,暴雨洪水頻發重發。旱澇急轉特征突出,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降雨總量大、強度高,全省平均降雨量57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8.3%,入汛后降水量468.4毫米,較多年均值偏多44.4%﹔洪水漲勢猛、超警多,43條河流出現54站次超警洪水,其中10場次超保,超警站次為近10年第二多,伊洛瓦底江、瀾滄江、長江、紅河流域8個水文站出現建站以來最高水位﹔災情涉及廣、損失重,洪澇災害波及16個州(市)112個縣(市、區),受災人口81.89萬人,水利工程損失4.9億元。
面對嚴峻形勢,全省水利系統以“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為根本遵循,充分發揮隊伍優勢和專業優勢,持續強化“測、防、報”能力,頂住了年初冬春連旱、入汛初期旱澇急轉、汛期局地暴雨洪澇頻發的沖擊,構建起嚴密防線。
綜合施策,打贏抗旱保供攻堅戰。春季旱情告急時,省水利廳迅速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強力推進“地下找水、天上要水、山泉引水、應急調水、全民節水”五大行動。啟用應急井151口、山泉引水工程290處、應急調水工程139處,新建應急供水項目53個,累計解決49.17萬人和13.31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保障灌區1371萬畝農田灌溉用水。
滾動會商,汛期機制高效運轉。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值守和“1262”預警叫應機制,入汛以來,省水利廳組織會商調度21次,啟動洪水防御Ⅲ級響應1次、Ⅳ級響應5次,累計調度各級水利部門3303次,派出專家組2009人次下沉一線。
預字當先,筑牢監測三道防線。整合氣象、水文、山洪站點12046個,構建“雲中雨”監測預報、“落地雨”監測和洪水形成演進預報、“洪水演進過程”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延長預見期,提升精准度,為中小水庫、河流及山洪災害臨災預警搶佔先機。
預警叫應,山洪防御精准避險。緊盯山洪災害風險,落實轉移避險“五個關鍵環節”,確保預警信息直達責任人、直達公眾。今年以來發布山洪預警4009次,發送預警短信17.12萬條,叫應處置1.55萬次,為組織群眾避險轉移贏得黃金時間。
科學調度,工程安全度汛。全面落實水庫、堤防、水閘、小水電站及在建工程度汛責任人,每日抽查履職情況,僅5月以來即抽查水庫704座。嚴格汛限水位監管,病險水庫原則上空庫運行。科學實施水工程聯合調度,發揮水庫攔洪削峰關鍵作用。
機制創新,高效處置突發險情。健全重大水旱災害事件調度指揮機制,確保信息快報、研判快決、處置快動。依托“1262”機制,成功應對怒江州“5·31”洪澇災害,安全轉移近4000人。
“截至目前,雲南省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全省災情險情總體平穩,無水庫垮壩、無堤防決口、無重要基礎設施受沖擊,城鄉供水安全有效保障。”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雲南已進入主汛期,“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臨近,全省水利部門將持續保持高度警惕,加強監測預報預警與會商研判,科學實施水工程聯合調度,做實做細各項防御措施,全力跑贏洪水,將風險隱患消除在成災之前,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大局穩定。(記者 李承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