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板塊類商品期貨系列指數面世——
保供穩鏈,“價格發現者”舞台更寬了

能源化工產業與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圖為位於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五征集團飛碟汽車總裝車間流水線在生產新能源汽車。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國,市場規模超過全球總量的40%。日前,中証商品指數公司發布了國內首個板塊類商品期貨系列指數——中証能源化工產業期貨系列指數,以更加客觀反映中國能源化工行業及其細分板塊商品價格整體走勢和產業周期變化。
新指數有哪些特點?對上下游企業有何影響?記者進行了採訪。
寬窄結合,更好反映產業特點
在金融市場,指數是重要的價格參考。
中証能源化工產業期貨系列指數(以下簡稱“系列指數”)共3套具體指數,包括中証能源化工產業期貨價格/期貨指數、中証能化產成品期貨價格/期貨指數和中証有機化工品期貨價格/期貨指數。
3套指數均以國內上市期貨品種為樣本基礎,從期貨和現貨兩端篩選行業內重要品種。比如,寬基的能源化工產業指數,覆蓋整個能源化工產業鏈條,突出行業整體價格趨勢,與原油價格相關性較高﹔相對窄基的有機化工品指數,聚焦刻畫有機化工品的整體價格趨勢。
目前,中國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20余種大宗產品的產能與產量均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中証商品指數公司指數業務二部負責人吳文豪告訴本報記者,完整的實體產業鏈條、強大的加工能力、成熟的期貨市場為能源化工產業期貨指數的編制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和市場基礎。
“系列指數聚焦產業鏈不同環節、篩選期貨市場上成熟品種,採用期貨價格計算而形成,既能夠精准映射能化市場整體表現,又從能化全產業鏈、煉油煉化和有機化工品等不同維度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客觀可靠的市場動態參考,幫助其運用場內外衍生品工具對沖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吳文豪說。
對於首個板塊類商品期貨系列指數面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指數設計既兼顧了商品的宏觀共性,又突出了能源化工板塊的微觀個性,是中國商品指數體系的又一次拓展。
浙江恆逸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大宗商品交易總監倪明哲說,大宗商品的生產型企業作為“現貨供應者”,是期貨市場的天然空方,生產規模越大對期貨市場的承載需求就越高。系列指數的覆蓋范圍和產品結構十分貼合石油化工產業鏈實際,有助於市場參與者更好發現大宗商品價格,同時吸引更多海外交易主體進入。
“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供需及價格變化趨勢,企業能據此提前規劃生產、制定採購和銷售計劃。系列指數涵蓋多個品種,且與股市、債市關聯度較低,投資者將其納入投資組合可降低系統風險,並可通過期貨、期權合約進行風險對沖。”恆力期貨總經理何芳說。
新湖期貨副總經理李強認為,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時,現貨市場價格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或滯后性。系列指數的發布,是中國商品期貨市場從單一品種向板塊化、體系化發展的一次重要突破。系列指數的完善可填補產業鏈定價基准的空缺,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場外衍生品等提供基礎標的。未來,該系列指數還有望成為全球能源化工定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定價中的話語權。
定價完善,“豐欠互調”游刃有余
大連商品交易所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6個能化期貨品種的價格相關性和套保效率均長期維持在90%以上﹔2025年上半年,相關能化品種日均持倉量339萬手,同比提升9.35%,其中產業客戶日均持倉量同比提升12.36%。期貨市場定價機制對上下游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生產,價格信號明確,工作有序開展——
四聯創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衍生品事業部總經理廖承偉介紹,煉化裝置涉及很多物料平衡系統,很難隨意開產停產。在能源化工領域,上游生產商基本是按計劃進行生產,下游工業企業則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生產剛性’和‘需求彈性’同時並存,就容易導致大宗商品的供需錯位與價格波動。作為橡塑產業鏈流通服務商,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參與期貨市場交易發揮類似於‘蓄水池’的作用,讓聚烯烴、橡膠等各類原材料在不同階段都能夠實現‘豐欠互調、保供穩鏈’。”廖承偉說。
豐欠互調的作用不僅在於平抑成本波動。廖承偉舉例說,四聯創業集團近期接到一些管材類生產企業的需求,要求約定2026年2月的原材料價格。這是因為這些企業在參與城市更新項目時,在招標階段就要在投標書中列明管材成本的支出。“原料價格波動超過一定范圍,很多時候就不是成本問題了,而是會影響到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廖承偉說,系列指數將分屬不同交易所的相關品種“整體打包”,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更為直觀、宏觀的價格信號。
觀銷售,價格認可度高,合作更順暢——
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對甲酚、山梨酸(鉀)等,金能科技副總經理伊國勇說,期貨市場定價機制的完善讓企業應對下游需求時更加游刃有余。比如,聚丙烯(PP)期貨三大主力合約和其他非主力合約成交量相差非常大。以往下游客戶想通過非主力合約進行套保時,往往擔心自己的交易放大合約價格波動。如今,系列指數的出現有利於化解這些難題。“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把PP產品出口銷量做到10萬噸以上。”伊國勇說。
期貨市場定價機制完善還有利於讓利潤在產業鏈各環節更合理分配。“像純鹼、燒鹼等大宗商品,下游相關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對大宗商品價格的連續性要求較高。然而,上游部分制造商參考當期生產成本進行定價,主流的單一品種期貨合約基本上又是以月為周期進行交割。系列指數將產業上下游各環節涉及的品種都納入其中,價格指數覆蓋面更廣、代表性更強、連續性更好,有利於提高套期保值的效率和有效性。”物產中大化工集團交易管理部副總經理高泉都說。
確定性足,服務企業科學決策
對許多企業而言,通過期貨市場獲取“確定性”尤為重要。
比如,天然橡膠廣泛用於雨鞋、床墊、輪胎等多個領域。然而,由於種植產出與消費的節奏不匹配,天然橡膠價格波動很大。
“一棵橡膠樹從種植到開割往往需要7到8年的時間。每年天然橡膠的收割旺季在7至9月份,季節特征十分明顯。這意味著,天然橡膠供給波動非常大,產業鏈相關主體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非常有必要。”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上海龍橡公司副總經理劉騰說。
實踐中,海膠集團充分利用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和“20號膠”期貨進行套期保值。“橡膠的種植、生產、加工,離不開科學決策和有序的生產經營規劃。我們通過相應的期貨和期權合約,鎖定遠期價格,平抑橡膠價格波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從而保障天然橡膠供應穩定。”劉騰說,中國是天然橡膠消費大國,隨著天然橡膠交易量增加,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期貨價格逐漸成為全球產業鏈企業普遍參考的定價基准。
中國期貨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圍繞實體產業風險管理需求,持續豐富品種供給,不斷完善交易規則,努力提升中介機構衍生品綜合服務能力,對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與韌性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期貨市場共上市期貨期權品種148個,期貨市場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發揮。
指數是期貨市場走向成熟階段的必然產物,為衍生品開發提供了基礎工具。該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商品指數以產業鏈代表性品種為成分而構建,充分利用期貨品種的價格發現信號,為產業鏈不同環節實體企業提供了客觀可靠的市場動態參考,輔助企業分析產業周期,動態調整採購計劃、銷售計劃和管理庫存,為下游制造企業提供了分析原材料價格變化的直觀工具。進一步完善各類指數,將為穩定企業生產經營、增強產業鏈安全和韌性發揮積極作用。
除了系列指數外,期貨交易所的服務機制也加速完善。比如,瓶片期貨和期權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與對二甲苯等品種形成有效聯動,豐富聚酯產業鏈板塊期貨品種供給,加快形成行業風險管理閉環。同時,鄭州商品交易所主動服務,通過基差貿易、含權貿易、倉單服務、合作套保等模式服務千余家中小企業間接參與期貨市場。
“如今,中國特色的期貨監管制度正加快形成,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期貨市場體系正加快建設,服務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向新’‘向綠’品種正加快研發。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該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