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受訪者肯定“土特產”會成為鄉村振興重要動力

產業旺促鄉村興,小小“土特產”引動鄉村發展大能量。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2%的受訪者肯定“土特產”產業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95后楊靜本碩學的是農業相關專業。在碩士一年級時,她回到了家鄉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古生村科技小院與老師同學一起,用技術為農業賦能。在這裡,她直觀地了解到了農業生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們能生產出很好的農產品,但缺乏合適的銷售渠道,優質的產品不能賣出好價格。”
去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楊靜找到科技小院的老師談自己的創業想法,打算依托科技小院平台,挖掘各地品質好、有特色的“土特產”,打通農產品到消費者的渠道。“如今的鄉村,物流更加便捷,讓本地的‘土特產’有了走出去的可能。我希望在將優質農產品送上消費者餐桌的同時,也讓大家了解科技小院的故事,讓大家看到科技是如何賦能農業,如何助力鄉村發展的。”
在江蘇省蘇州市金庭鎮,85后返鄉創業者謝芳萍將枇杷玩出了許多“新花樣”。謝芳萍介紹,青種枇杷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在全國都享有盛譽,價格也比較可觀,但由於枇杷是季節性產品,上市周期短,又露天種植,靠天吃飯,農戶的收益很不穩定。2018年返鄉后,她帶領村民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對枇杷進行深加工,制成了枇杷露,讓果農多了一份收入。“合作社成立之初隻有幾戶村民加入,如今已經發展到了60多戶。我們還將枇杷鮮果進行包裝和品牌化,賣出了更好的價錢。對果農疏花時舍棄的枇杷花,我們搭建了深加工產業鏈,為一些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在我們的帶動下,周邊的民宿、茶葉公司也開始推出枇杷花茶等產品,大家共同將‘土特產’的熱度拉起來,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到本地的枇杷特產,產業才會越做越好。”
“土特產”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會給鄉村帶來哪些積極變化?調查顯示,58.7%的受訪者認為會帶動種植、加工、物流、電商等產業發展,54.1%的受訪者認為會創造更多本地就業機會,吸引人才回流,54.1%的受訪者認為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增收致富,51.5%的受訪者認為有助於打造鄉村品牌,提升鄉村知名度和美譽度。
其他還有:促進鄉村旅游發展(48.4%),保護和傳承地方傳統技藝、飲食文化(41.6%),改善鄉村的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29.7%),增強村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20.9%)。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當地產出的六堡茶同樣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85后石濡菲從事種茶制茶很多年了,見証了六堡茶從本地的“小特產”走向大市場的歷程。如今,六堡茶作為六堡鎮的特色產業,也是支柱產業之一,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是村民的精氣神,因為六堡茶是本地的名片,讓茶農們覺得種茶制茶是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也願意一直做下去,更有奔頭、更有干勁了。”
“我們正在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將傳統的老茶坊改成茶文化體驗館,讓游客來到這裡,可以親自體驗制茶、品茶,聽茶的故事,同時推出茶研學、茶康養等項目,既能了解茶文化,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石濡菲說,鄉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回到家鄉,希望政府能給他們提供更多培訓的機會,讓六堡茶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人才,六堡茶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家鄉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佔10.6%,95后佔21.8%,90后佔38.7%,85后佔16.2%,80后佔10.6%,其他為2.1%。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6.0%,二線城市的佔37.5%,三四線城市的佔21.9%,縣城或城鎮的佔3.8%,農村的佔0.8%。(王志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