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二十四節氣紀年法》:

解譯天地經緯中的時間密碼

侯 萍
2025年07月10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解譯天地經緯中的時間密碼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二十四節氣紀年法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漢書·律歷志》記載了“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6種歷法,秦代及漢初使用的顓頊歷,已經出現了很多誤差,從而促使漢武帝進行歷法改革。在漢武帝太初改歷(公元前104年)以前的漫長時間裡,淮南國的八公及3000多名天文、歷法、數學、音律、制造等領域的英才,在前賢歷法研究基礎上,通過持續的天象觀測、推步運算與儀器驗証,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成功研制出二十四節氣紀年法,至今已有2163年。二十四節氣紀年法科學、完整的歷法體系,為后世提供了更為精准的時間參照並惠澤至今,在國家治理、農業生產、社會生活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撰的《淮南子·天文訓》,第一次科學、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紀年法。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深耕《淮南子》研究45年,出版相關著作36部,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澱,在其新作《二十四節氣紀年法》(中國文史出版社)中,以《淮南子·天文訓》為核心,以歷代文獻典籍為驗証,揭示了二十四節氣紀年法創立的科學依據,填補了中國歷法史研究的空白。

  二十四節氣紀年法歷法體系創立的主要依據是:太陽運行的周期規律、根據月相變化設置閏月、北斗斗柄的方位指向、二十八宿的星象坐標定位、十二音律的氣聲共振、七十二候的生態觀測。這6個維度構成相互對應的協同關系:以天體運行規律為基准,結合科學有效的觀測方法、數據推算和生態觀察,將天體運行規律轉化為可量化的時空坐標,這一歷法體系的科學性與多維度的融合,呈現出令人驚嘆的嚴密邏輯。

  《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日月運行,周而復始。”即當太陽、月亮運行至“冬至”點交會,這時北斗斗柄指向正北方,二十四節氣計時開始,四季接連,陰陽變化,周而復始。以此為據,《二十四節氣紀年法》以“冬至”為起點,依照節氣排序,對每個節氣的命名、制定的科學依據,結合民俗、農事、養生、節慶等方面,展開了體系化的闡釋。書中蘊含的豐富知識與研究洞見,系統呈現出二十四節氣紀年法“觀象授時”的科學原理與“天人相應”的文化內涵。

  自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圍繞其進行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斷展開,媒體的報道持續升溫,由此更需厘清其科學本質與文化內涵,建立正確認知。《二十四節氣紀年法》詳細考辨了“二十四節氣以冬至為首”的科學依據,指出立春因缺少太陽、月亮合朔等關鍵條件,無法取代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紀年的起始點,只能作為夏歷正月、春季6個節氣的開始。同時,書中還糾正了《淮南子·時則訓》《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諸多歷史文獻中,對5個物候現象的錯誤認知,充分體現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文獻考証作為學術研究的根基,是一項浩大而精細的工程。全書以《淮南子·天文訓》為核心,從甲骨文、金文的字詞考釋,擴展至對歷代典籍及相關文學著作的文化挖掘,構建起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立體文獻網絡。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並未囿於傳統文獻考據的窠臼,而是將二十四節氣紀年法置於中華文明的整體脈絡與全球視野,通過透視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文明的共生關系、哲學思想的內在呼應、民間習俗的深度關聯,揭示其“天—地—人”結合的哲學智慧,並對這一紀年法走向海外,納入不同文明語境中的傳承發展情況加以考察,呈現其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接受情況。

  《二十四節氣紀年法》以考據之實與義理之思並重的研究路徑,為中華文明的時空認知體系鑄牢了科學、嚴謹的理論根基,在古今對話中激活了古老智慧的生命力,通過解讀天地經緯中的時間密碼,破譯其中所蘊含的宇宙觀、世界觀、自然觀,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當代文明提供了歷史鏡鑒與理論指引。(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責編:木勝玉、李發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