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

讓商家在規則的“擂台”上競技

2025年07月10日08:5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消費者在海口國際免稅城購物。新華社發

  某快遞企業郵件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在分揀快遞。新華社發

  “618”促銷活動期間,各地電商企業、商家在直播間推介產品。新華社發

   【經濟界面】

   “3.99元還包郵”“799元交個朋友,321上鏈接”“您有20元待領取”……在商品琳琅、服務豐富的今日,商家各種促銷方式層出不窮,消費者選擇起來可謂“眼花繚亂”。而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涌現,“內卷式”競爭、侵害數據權益、惡意交易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也不斷出現。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源泉。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近日,反不正當競爭法完成修訂,市場競爭規則得以進一步完善。結合修法熱點,記者梳理了當前常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探討怎樣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

  “神仙打架”,價格真的越低越好嗎?

   今年以來,幾家外賣平台上演“三國殺”,裹挾著流量與娛樂元素的“外賣大戰”愈演愈烈,被廣大網友戲稱為“進入玄學狀態”。

   在這場商業競賽中,有了平台的高額補貼,一杯奶茶甚至能低至1元錢。當“羊毛黨”們冰箱裡囤奶茶集體狂歡,笑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領”之時,“就沒有人在乎奶茶店店員的工作強度嗎”“生意沒辦法做了”的聲音也不絕於耳。“現在的日銷量已經直接腰斬”“一杯茉莉花香拿鐵已經5.9元一杯了,我們怎麼跟”“每天出餐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可收入也沒漲多少”……與訂單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商家“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無奈,還有不少實體店“要麼跟著卷,要麼說再見”,硬著頭皮越賣越虧。

   低價競爭意味著企業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從商業角度看難以長期持續。為什麼低價競爭屢禁不止?一方面,確實有個別商家“走量”“賺快錢”,不少直播間的“寶子”“家人”以為薅到的是“羊毛”,結果收到的卻是“一地雞毛”。很多人在收到快遞的那一刻才發現,主播們打下來的不只是價格,還有商品的質量。另一方面,有的大型平台憑借自身強勢地位,或以平台補貼,或強制要求平台內商家低價參與各種促銷,以此來擴大交易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平台經營者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平台內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就是對上述問題的回應。

   中國社科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李曉華表示,企業為了保持足夠高的開工率,平台為了保持流量、成交量,競相採取降低價格的競爭策略,“每家企業都降低價格,但是收入或利潤情況並沒有改觀甚至出現惡化”。

   “消費者當然希望買到低價商品,但不能以犧牲質量為前提。健康市場中的低價,應是商家通過技術創新、規模效應、供應鏈優化等正當手段實現的合理低價。”李曉華表示,這樣的低價才是可持續的,既能保証商家的合理利潤,又能讓消費者真正受益。

  為評論區裡的“小聰明”“歪心思”劃出法律紅線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濫用平台規則,直接或者指使他人對其他經營者實施虛假交易、虛假評價或者惡意退貨等行為。

   商家花錢“買好評”“刪差評”等行為,早已被不少消費者熟識。浙江台州公安機關去年偵破一起刷單炒信案,刷手為3萬余家商戶刷單、刷好評,累計高達1000余萬條。

   既然商品“好評”不足信,不少消費者在瀏覽商品時更加關注“差評”,認為“差評”才更真實,殊不知“‘內卷’的風已經吹到了‘差評’”。去年8月,某商家突然收到大量與事實不符的差評。經過公安機關調查發現,這些反映產品質量問題的大量差評系另一電商企業故意組織發布。“惡意差評”散布的“煙幕彈”既誤導了消費者,也讓商家有理說不清,商品評論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大打折扣。

   “從為自己買‘好評’到為競爭對手刷‘差評’,虛假評價正在迎來‘反噬’。”山東大學數字經濟與平台競爭研究中心主任曲創表示,在平台中,成交量、好評率等指標往往權重較高,消費者在購物時也會特別關注商品評價,這就迫使不少商家去“刷單”“刷好評”。這一現象普遍化之后,消費者對好評率、成交量等指標失去信任,轉而關注“差評”,認為差評應該是真實的消費反饋。當“差評”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時,“灰產”也就從“刷好評”轉向“刷差評”。而無論是鋪天蓋地的好評,還是如潮的差評,只要不是真實的評論,都消耗著人們對商鋪、對平台的信任。

   “電商平台內的信譽機制建立起來非常困難,但倒塌卻非常容易,只要出現幾次影響較大的‘失信’事件即可。”曲創告訴記者,虛假交易、虛假評價、惡意退貨等行為與市場經濟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則相違背,更與我國互聯網平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相背離,如果不加治理,毀掉的不僅是公眾對某一商鋪、某一電商平台的信任,還可能是對整體電商行業的信任。“對於以謀利為目的的違法行為,最有效的治理方式是大幅度增加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從根本上消除違法動機。”曲創表示。

   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實有民營經濟組織1.85億戶。今年一季度,全國新設經營主體606.3萬戶。其中,新設企業210萬戶,新設個體工商戶394.9萬戶。

   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不斷優化,2024年公平競爭審查抽查發現問題同比下降2.78個百分點,經營者集中簡易案件平均受理時間同比減少5.7天。

   民生領域反壟斷執法成效顯著,2024年共查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5件,罰沒金額1.069億元,切實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利益。

   (數據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姚亞奇整理)

  依法依規治理,讓“內卷式”競爭銷聲匿跡

   近日,一則禁止旅客攜帶不符合規定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的禁令,引發的蝴蝶效應還在繼續發酵。

   讓消費者一度無所適從的同時,這則禁令也讓由充電寶行業“內卷”觸發的安全事故隱患浮出水面。有業內人士反映,近年來,不少品牌的低價充電寶制作成本越壓越低,而營銷和渠道成本則越來越高。在某平台上,一個2萬毫安的充電寶售價僅為14.5元,商品照片下赫然標注“品牌熱銷5000萬+”。為了壓縮成本,有的充電寶企業不斷壓低電芯等原材料的採購價底線,供應商頻繁試探安全邊界。今年以來,已發生多起旅客攜帶充電寶在飛機上起火冒煙事件,極大妨害公共安全。

   近年來,“內卷式”競爭愈演愈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動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再次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此次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也增加了關於治理“內卷式”競爭的規定,明確國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依法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工作,保障各類經營者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為什麼要堅決整治“內卷式”競爭?受訪專家告訴記者,“內卷式”競爭是經濟主體為了維持市場地位或爭奪有限市場,不斷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卻沒有帶來整體收益增長的惡性競爭。其本質是內耗,不但卷到最后沒有贏家,甚至還會成為企業創新發展、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阻礙。

   “消費者期待的是企業之間上行的卷,是卷質量越來越好、功能越來越強大、服務越來越貼心,而不是卷價格越來越低,服務越來越差、質量越來越低。”福建師大經濟學院副教授陳鳳娣表示,不少企業打“價格戰”,靠低價來“卷”市場﹔不顧服務、品質搞“營銷戰”,靠花哨宣傳來“卷”銷量。有的地方政府也通過人為制造政策窪地、或明或暗設置市場壁壘等方式來為“內卷”提供支持。“無下限卷產能、卷價格、卷同行,結果很有可能多敗俱傷,突破市場競爭邊界,扭曲資源配置與價格信號,擾亂公平競爭秩序”。

   “‘內卷式’競爭的重要原因在於產品缺乏差異性,從而只能靠拼價格贏得市場份額。”李曉華表示,讓市場競爭回歸理性,除了治理惡性低價競爭,還要解決非市場因素干擾市場秩序的問題,必須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生產要素和產品的自由流動,支持企業開展創新和多元化競爭、開拓更廣闊市場。(本報記者 劉華東)

(責編:木勝玉、李發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