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標識,不能讓人“蒙圈”(百姓關注)

B層、L層、LG層……走進大型商場,各式各樣的樓層標識常常讓人一頭霧水。
“在商場找店鋪本來就夠麻煩的了,這可好,連在哪層都不知道。”上海市讀者瞿先生和朋友約了在商場一家餐廳吃飯,以為LG2是LG1上面一層,找了一圈又一圈。詢問才知道,LG其實是低於地面樓層的英文縮寫,LG2指的是位於LG1下面的地下二層。瞿先生不禁感嘆:“公共場所的標識有必要這麼復雜嗎?”
像瞿先生一樣,一些讀者反映商場、超市、寫字樓等公共場所樓層標識復雜,缺乏統一性。L層是最常見的代表樓層的縮寫,指地面以上的層數,但在一些酒店,L會被當作大廳的英文縮寫,這樣的話L1層就不是地上一層,而是酒店大堂所在層。再如,M層一般是夾層的英文縮寫,多用於停車場,但一些地方M又成了地鐵線路的英文縮寫,指向停車場通往地鐵的道路。
一些停車場除了樓層標識復雜,車輛引導標識也存在問題。“光谷大悅城地下停車場標識簡直是誤導,而且指示牌特別小,還很隱蔽。”湖北武漢市讀者丁女士周末去逛商場,出停車場時在B1層、B2層、B3層上上下下轉了好幾圈,“地下停車場箭頭標識自相矛盾,明明指示的是出口,但順著出口指示牌又回到了B2層。”結果因為標識不清,停車場車輛出現擁堵。
丁女士在社交平台發布上述經歷后,引發了不少用戶的共鳴。由於光谷大悅城有限時免費停車規定,所以來這裡停車的人本就不在少數,標識不清又進一步加劇了擁堵。對於這一情況,光谷大悅城回復丁女士,“將聯合相關部門加強疏導,同時優化場內車輛進出動線”。
除了樓層和停車場,地鐵標識不清晰也受到讀者關注。四川成都市讀者莫女士前段時間前往陝西西安市旅游,返程時因為西安北站地鐵標識耽誤不少時間,險些沒趕上高鐵。“西安北站是地鐵2號線、4號線、14號線的換乘站,線路的上行、下行兩個方向並不在同一候車廳,需要旅客仔細辨別。地鐵的換乘引導讓人‘蒙圈’。”莫女士作為外地人,在整個站內跑了好多趟,才找到正確的路。
不僅外地游客換乘時犯糊涂,個別本地市民也在西安北站的換乘通道上走過冤枉路。柴女士和家人幾個月前在這裡換乘趕飛機,按照標識穿過2號線換乘14號線的斜坡和很長的一段過道。結果等他們乘電梯來到14號線站台時,才發現並不是去機場的方向,無奈隻得又下電梯重新導航。“本來換乘就隔得遠,拖著大箱子還走冤枉路,太費體力。建議地鐵運營方在地面上多貼一些前往機場的換乘標識。”柴女士說。
“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裡,公共場所的標識系統充當著無聲向導的角色,承載著指引、告知、警示等多種功能,應該提供准確、清晰、易於理解的導引信息,確保每一位使用者能夠迅速、准確地找到目的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鵬表示,個別規劃設計者片面突出與眾不同的創意,甚至盲目追求時尚洋氣,忽視標識引導的實際功能,導致標識樣子好看卻不清晰,屬於本末倒置,“不但不能發揮標識的應有作用,反而布下了‘迷魂陣’,讓不熟悉周圍環境的使用者陷入困惑。”
對於公共場所標識的作用,不少城市作出明確規范。《廣州市公共信息標志標准化管理辦法》就把公共信息標志的作用界定為“標明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的用途和方位,提示和指引公眾行為”。
劉鵬認為,規定的出台並不能保証所有公共場所標識都能達到應有目的,一些地方的公共場所標識設計上存在不足。首先,設計標准與規范並不統一,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場景下的標識風格迥異,信息傳遞出現阻隔﹔其次,標識設計時沒有很好地考量用戶實際需求,不能從實用角度出發優化公共場所標識。
“標識雖小,卻體現著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劉鵬建議公共場所標識設計要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突出實用性、服務性,“標識越清晰越好,文字越簡單越好,在保証市民看得懂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文化或創意色彩,絕不可舍本逐末。”
(高國妍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