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科學“邂逅”藝術,追求真理與美(新語)

郭 哲
2025年07月09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學“邂逅”藝術,追求真理與美(新語)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排除萬難,研制“水運儀象台”觀測天象﹔當代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建成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如果他們穿越時空相遇,會交流些什麼?

  近日,在新疆烏魯木齊,中國科技館、中國煤礦文工團攜手創作的沉浸式戲劇《華夏之光——文明的燭火》上演。該劇以宇宙中的“天關客星”與蟹狀星雲間的神秘聯系為紐帶,用科技與藝術“攜手”的形式,讓古今科學家相遇、交談。

  科技與藝術“邂逅”,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科技館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學校”。讓科技走出院所,融科普於戲劇,“科技+藝術”的形式“上新”,目的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進而推動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

  藝術能賦予科學“溫度”。藝術的表達形式,降低了科學知識的理解門檻。尤其是對青少年等群體來說,通過戲劇敘述、場景轉換、跨時空交流,能夠在飽滿的科學工作者形象與真實動人的故事裡,更好地了解深奧的科學知識。

  劇中,“蘇頌”帶著觀眾身臨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間研制天文鐘“水運儀象台”的故事﹔“蘇頌”還與現代“拉索”裡的青年學者,在時空隧道中對話。這種新穎的藝術表達,深深吸引了觀眾。古與今的科學工作者“走近”了,科學和公眾的距離也被拉近了。

  豐沃的文化土壤,適宜科學的種子扎根、生長。在聲、光、電等多種藝術手段的加持下,觀眾或瞬間“穿越”至北宋,感受當時司天監官員首次記錄“天關客星”的震驚、蘇頌終其一生鑄就“水運儀象台”的堅持﹔或“身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觀測站工作的艱苦、科學工作者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為什麼要建設‘拉索’?”“因為我們需要在世界上爭取宇宙解釋的話語權!”觀眾在藝術的共鳴裡深刻理解了科學家精神。

  科學揭示自然規律,藝術表達規律之美。在科學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館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這就需要實現科學和藝術的融合。中國科技館還會繼續挖掘科學背后的文化,繼續探索用藝術的語言講述“硬核”的科學,讓更多公眾理解科學知識、愛上科學文化。

  (作者為中國科技館館長,本報記者李亞楠採訪整理)

(責編:木勝玉、李發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