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舞台有“好戲” 文旅消費好“有戲”
——代表委員建言促進文化藝術消費

一名游客在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長守戲劇谷參觀了解皮影戲。新華社發
曹禺名劇《日出》在天津金街步行街進行首場常態化演出。新華社發
觀眾在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淮劇小鎮拍照打卡。新華社發
【民生匯·提案建議中的為民故事】
“走,看戲去!”不知不覺間,人們周末休閑有了新時尚。
舞劇《英歌》全國巡演每到一地,都有“鐵粉”觀眾從外地專程追來﹔多媒體跨界融合音樂話劇《西漢有戲·辛追的家宴》首演,不少觀眾自發身著漢服“沉浸式”觀劇﹔豫版歌劇《茶花女》十場演出吸引近兩萬名觀眾走進劇院,線上1000余萬人次觀看……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48.84萬場,票房收入579.54億元,同比增長15.37%,演藝經濟已成為促進文旅融合、拉動消費的重要力量。
演藝經濟的活力和潛力,也受到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的關注。他們就此展開調研,形成提案建議,其中一份關於更好拉動文化藝術演出消費的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如何豐富優質文藝演出產品供給,拓展演藝消費場景,進一步激發消費潛能?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請他們建言獻策。
1.創排打磨精品戲 回應觀眾高品位
旁白響起,紗幕背后,舞者身影若隱若現,將金陵十二釵的命運與情緣娓娓道來。劇情採取傳統章回體結構雙線敘事,服飾借鑒古畫和戲曲元素,燈光以帘幕為載體營造夢幻感……《紅樓夢》原著的經典情節被重新解讀和創新演繹,化為舞台上的唯美意象。
5月29日至6月3日,舞劇《紅樓夢》在江蘇南通大劇院上演,出現開票即“秒空”的盛況。社交平台上,觀眾盛贊中不乏深度思考:“中西融合的音樂在敘述性和情感表達上非常有記憶點”“最叫人驚喜的,是介於傳統舞與現代舞之間的一種創作新思路”……
近年來,一批舞台藝術精品涌現,舞劇《隻此青綠》《詠春》、話劇《白鹿原》等受到追捧。這波“觀演熱”折射出公眾對高品質藝術需求的井噴式增長,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再滿足於“看熱鬧”式的觀演,對演出的內容、品質等抱有比以往更高的期待。
文藝消費熱潮能否成為持久消費動能?代表委員們在調研中看到,一些頭部文藝作品實現了叫好又叫座,但從市場整體來看,文藝精品的供給仍然不足,這成為制約文藝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的關鍵因素。
“老百姓文藝消費潛力和意願很巨大,對文化藝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文科看來,進一步繁榮文藝精品供給,應在傳承經典和探索創新方面同步發力。“一方面,做好經典的再演繹,如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黃河大合唱》《沙家浜》等紅色經典作品可以復排,進一步豐富其藝術內涵﹔另一方面,探索題材和表現形式創新,可從中華傳統文化汲取營養,如唐宋色彩、飛天舞姿,結合現代文藝理論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在調研中看到,近年來原創文藝作品數量快速增長,一些作品為了迎合市場,壓縮創作周期,導致制作比較粗糙。“精致的制作並不需要宏偉的形式,而應該回歸本質,在語言表達、內涵呈現上下功夫打磨。”許忠說。
當前,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方興未艾,新技術的應用,極大拓展了舞台藝術的表現力,為觀眾提供更具互動性、參與感的沉浸觀演體驗。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認為,在傳遞情感、引發共鳴、傳承文化方面,科技可為舞台作品錦上添花。他介紹,今年,江蘇交響樂團與台兒庄古城合作的《音樂環球之旅:運河篇》以室內樂為載體,結合多媒體投影與VR技術,通過實景投影,打造“視聽交響詩”。“科技不是替代傳統,而是讓文化更生動,用現代技術推動傳統藝術與時代互動,去探索屬於當代的舞台表達。”他說。
2.培育演藝新空間 拓展消費新場景
文藝消費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變革。頭部演藝院團具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地標性、專業性演藝場館成為演出高地,但其服務供給有限,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廣泛、多元的消費需求。如何營造多層次、多樣性的演藝生態,豐富和拓展文藝消費場景?
近年來,一大批“演藝新空間”在城市街區生根成長,它們與專業演出場所和傳統演出空間相互輝映,正成為文藝消費“破圈”的重要手段。
在北京,北方昆曲劇院打造的昆曲《游園·驚夢》在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正乙祠戲樓首演,充分利用古戲樓的多層構造,呈現出多維度的舞台空間,為觀眾奉上身臨其境的藝術盛宴。
在上海,21層的閑置辦公樓亞洲大廈“長”出了20個小劇場,音樂劇、話劇、脫口秀、喜劇、舞劇等在這裡輪番上演,吸引大量年輕觀眾打卡觀劇,讓這裡成為一個“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
表演藝術依托新空間,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24年,全國小劇場、演藝新空間演出場次首次突破20萬場,較2023年增長13.21%。
“演藝新空間具有小而美、沉浸式、社交化的特點,打破了傳統演藝的時空限制,利用現有資源建立便捷的文化消費場景,是內容與空間、觀演關系以及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探索的結果。”全國政協委員、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在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擴大文旅內需、推動演藝新空間發展的提案,建議支持城市為演出企業提供更多的創作和演出空間,建設“藝術商圈”,讓演藝的空間在城市裡密起來,創造更多關聯鏈條與消費動力。
在許忠看來,演藝新空間的作用不僅能豐富當下的文藝消費業態,更具有藝術普及推廣的意義。“歌劇等高雅藝術可改編后‘輕量化’地走進中小型演藝空間。通過觀演、沉浸式藝術實踐等豐富的形式,或可實現美育普及和文化消費習慣養成,培育潛在市場,為高雅藝術持續發展積蓄力量。”為此,許忠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建議,呼吁通過政策性扶持加強中小型文化場館的建設,尤其是加強中小型藝術劇場和人民群眾家門口的藝術空間開拓。
“但針對‘演藝新空間’這一新型業態,目前尚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法律法規與行業標准。需要抓緊出台實施相應的國家標准,或由重點城市優先推出示范性政策。”安庭說。
隨著網絡直播健康發展與傳播優勢日益顯現,演藝空間的邊界正從線下向線上拓展。吳文科在調研中了解到,2023年全年,抖音演藝類直播總場次達7143萬場,同比增長47%。
“直播和線下演出形成良好互補,受眾可通過不同終端即時進行文藝消費,其流量能夠提高從業者收益,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吳文科提交了借力網絡直播提升優秀傳統藝術傳播效能的提案,建議高水平文藝院團開展常態化直播演出,鼓勵知名藝術家和青年演員積極參與。“借助網絡直播展示藝術風採,擴大藝術創作經濟效益,引導優秀文藝產品大踏步走向大眾。”吳文科說。
3.踏上一段觀劇旅程 留下一抹城市記憶
周邊酒店一夜滿房、無數熒光棒點亮城市夜晚、老街上熙熙攘攘都是演出散場后夜游的外地游客……這一切熱鬧場景都始於一張演出票。
如今,“為一場演出赴一城”“提著行李箱看演出”的跨城觀演熱潮涌動。演出與旅游跨界融合,正成為各地盤活文旅、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
陝西西安,大型史詩幻境演出《赳赳大秦》在阿房宮遺址旁上演,再現秦國崛起的歷史畫卷﹔湖北黃岡,音樂劇《大江東去》首演,游客可憑票根抽取黃岡市內景區門票,親身感受蘇東坡筆下的山水人文﹔河南鄭州,河南·戲劇幻城以21個劇場集群描繪黃土文化圖譜,帶動游客日均觀演時長超6個小時……豐富的演藝項目讓旅游的文化體驗大幅提升,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大中型旅游演藝項目票房收入6.85億元,同比增長9.08%﹔觀眾人數558.43萬人次,同比增長6.11%。
在吳文科看來,“演出+文旅”的模式能否真正成為城市文旅名片,關鍵在於文藝演出產品是否具有獨特地域性。“我在調研中看到,一些地方‘跟風’搞旅游演藝,結果產品‘千地一面’,不符合老百姓文化消費的差異性需求。”吳文科認為,曲藝、民歌、民間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地寶貴的文旅資源,聽當地戲曲、學當地方言,都是文旅消費體驗。他建議,在當地文化的“原生態”環境下,原汁原味呈現地方文化特色,形成“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演藝文旅產品。
“在地性劇目不只是單純的舞台表演,更應成為城市文化的記憶載體。我們江蘇省演藝集團推出的原創歌劇《桃花扇》,融入昆曲、評彈、民間小調等江蘇地域特色元素,觀眾看完《桃花扇》,會想去秦淮河坐一次畫舫,聽一曲評彈、賞一出昆曲。”柯軍認為,文藝產品可實現演出流量向文旅消費的深度轉化,“讓城市空間、文旅景區等成為舞台延伸,結合藝術分享會、藝術特展、市集、電影等多元活動,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拉長文旅消費鏈條”。
安庭認為,品牌建設也是發展“演藝+文旅”的重要一環。“以北京為例,北京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演藝團體,劇院等場所密集,在打造、承載‘首演’經濟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鼓勵帶動更多首演項目放在北京,把首演的影響力擴展為城市影響力。”安庭認為,各地可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文藝演出品牌,通過長期的培育和傳播,提升品牌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為一場演出愛上一座城”。(本報記者 安勝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