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優化營商環境 政企同心破困局

2025年4月26日,沉寂了4年多的雲南大理大鋼鋼鐵有限公司(下稱“大鋼”)爐火重燃。看著跳躍的火焰,廠長蘇銘長長地舒了口氣:“這火,點亮的不僅是生產線,更是200多個家庭的希望。”
作為滇西八州市唯一的鋼企,大理大鋼於2020年底因實施產能置換技改項目被迫停產,更為嚴峻的是,因政策調整,原先挂靠的漾濞產業園區被撤銷,廠子失去了合規生產平台,手續卡殼,動彈不得。
“得救!”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工業信息商務科技局副局長張斌心裡急得很:“大鋼每年能創造5個億的產值,貢獻稅收5000萬元,還能提供了260個工作崗位。這對於隻有10萬人口的漾濞來說,太重要了。”
停產以來,政府和企業的勁兒往一處使。2021年底,好消息傳來:經過州、縣兩級黨委政府努力,終於把大鋼“挂靠”進了祥雲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規劃,解決了最為關鍵的平台問題,廠子總算有了“名分”。
平台問題剛解決,產能認定又遇到困難。經過政府和企業持續努力,2023年底,國家發改委正式認定大鋼45萬噸的合規產能。
然而,挑戰遠未結束。國家“雙碳”新政下,碳排放納入環評,嚴控高耗能項目。雲南省也明確,禁止在合規園區外新建擴建鋼鐵產能。
“為了盤活大鋼,那真是跑斷了腿!”張斌感慨,州、縣兩級的多個部門,兩年多裡前前后后協調、向上級匯報了30多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6月,關鍵的節能審查延期批下來了。到了2023年底,環評和技改的正式批文終於落地,停產的大鋼迎來重啟曙光。
2024年開年,漾濞縣就把大鋼復工復產列為全縣頭等大事之一,專門成立工作組一頭扎進廠裡,電怎麼解決?錢從哪兒來?……列出11項清單,逐項攻堅。
批文有了,錢和電成了兩大“攔路虎”。“股東們賣房子、押廠子、到處借錢,好不容易湊了2個億的啟動資金,電的問題又冒出來了。”蘇銘說,原有110KV供電線路已無法滿足新項目需求。
對此,漾濞縣果斷決策——為新建“麥鋼線”開啟綠色通道,採取“邊設計邊審批”方式加速推進。大理州發改委高效核准,招標、環評、施工等環節緊密銜接。
2024年底,電力施工單位頂風冒雪晝夜奮戰,這條政府投資5400多萬元的“生命線”終按計劃貫通。“后續項目手續多、保障難,沒有政府支持,我們寸步難行。”蘇銘由衷感慨。
2025年4月26日,第一簇火苗再次躍入爐膛。
“政府和企業,從來不是簡單的管理方與被管理方,而是‘兩隻手’得一起使勁兒,才能把地方經濟穩穩托起來。只要雙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闖不過的難關,沒有干不成的事兒!”張斌說。
大鋼的“重生記”,是當地黨委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真心實意服務企業的生動寫照。從爭取平台、認定產能,到解決資金、搶建電網,政府“保姆式”的服務、“真金白銀”的投入,與企業破釜沉舟的決心同頻共振,最終實現了邊疆鋼企的涅槃重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