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紅河:“巧工坊”讓群眾“芒”出好前景

盛夏時節,雲南省紅河縣芒果飄香。在紅河某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內,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工人們熟練作業,一派繁忙景象。作為連接企業與勞動力的“就業紅娘”,紅河縣“巧工坊”就業服務中心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精准對接企業與勞動力需求,為產業發展架起“致富橋”。
在“巧工坊”的牽線搭橋下,紅河某食品有限公司與周邊鄉鎮勞動力實現“雙向奔赴”。車間內,90余名工人在加工腌制一線緊張有序地進行芒果分揀、去皮、腌制等工序,企業採用“2.4元/筐”的計件薪酬模式,讓工人收入與勞動量直接挂鉤。據統計,熟練工日均加工量達50筐—100筐,日收入穩定在120元—240元之間,月均增收超3000元,真正實現“多勞多得、技高多得”。
為拓寬增收渠道,“巧工坊”還創新“田間地頭就業”模式,外聘40余名村民組建芒果採收隊,以“200元—300元/噸”的提成激勵深入產區收購。採收隊成員塔院算了一筆賬:“每天能收3噸—5噸芒果,月收入輕鬆過4000元,還能兼顧家裡農活!”目前,該模式已帶動周邊村庄80余戶果農銷售500余噸芒果,實現“產銷一體”增收。
“從用工保障到場地協調,‘巧工坊’提供了‘保姆式’服務!”紅河某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凡交感慨道。針對企業擴產需求,“巧工坊”聯動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3天內協調解決2000平方米臨時堆放場地,並協助完成1500平方米腌制車間標准化改造,使企業日均芒果收購量從50噸躍升至80噸,產能提升60%。
“巧工坊”就業服務中心的創新實踐,是紅河縣打造“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助力推進產業富民的生動縮影。通過搭建“企業+車間+農戶”利益聯結平台,紅河縣已培育芒果、梯田紅米、民族刺繡等特色就業工坊13個,目前已帶動1050余名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群眾收入113.2萬余元。
從芒果加工到產業興旺,從群眾增收到鄉村振興,紅河縣“巧工坊”正以精准服務架起“致富金橋”,讓“小車間”托起“大民生”,譜寫產業富民新篇章。(張爽)
來源:紅河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