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佤族織錦的傳承密碼與時代新生

佤族織錦技藝,以彩線為筆、織機為紙,既織就了佤山的日月星辰,也串聯起世代相傳的文化密碼。如今在雲南西盟,眾多熱愛這項技藝的青年,正以不同的成長軌跡,共同書寫著非遺傳承的新篇章。
岩勇夫婦。桑藝佳攝
在佤山美錦主理人岩勇的工作室裡,傳統技藝正煥發新姿:佤族牛圖騰化作襯衫領口的精致刺繡﹔木鼓舞的韻律凝為裙擺的流暢線條。通過潛心傳承與創新探索,岩勇將佤族織錦經典的紅黑紋樣,以多彩形式融入現代服飾。
“2013年成立工作室,我主攻男裝設計,核心是將佤族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相融合。比如為工裝褲搭配織錦腰封,民族特色立顯。”岩勇言語間透著阿佤人的質朴。他的妻子則專注於女裝設計,夫妻二人常就設計元素深入交流。
默契協作,讓佤族織錦綻放別樣光彩。岩勇從山川地貌、神話圖騰汲取靈感﹔妻子則將植物形態轉化為披肩鏤空紋與西裝袖口暗紋。
民族特色耳環和手提包。岩勇攝
曾有游客贊嘆:“穿著你們的服飾,仿佛披上了佤山的雲霧。”這讓他們有了更深領悟:傳承並非簡單復制,而要將文化氣息融入一針一線。
“我們提煉佤族經典圖案,簡化繁復細節,追求簡約韻味。”岩勇展示一塊拼接面料,用牛皮與牛仔布呈現傳統紋樣,既保留民族元素,又彰顯現代質感。短裙、襯衫、西裝帽……這些將民族元素與現代功能深度結合的原創設計,成為游客眼中的“可穿戴文化名片”。
面對時代變遷,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常遇挑戰。“對於佤族織錦的未來創新,我持開放探索的態度。相信通過持續創新設計與多元推廣,定能打破固有認知,吸引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技藝。”岩勇信心滿懷。
在廖靜文的佤族織錦工作室裡,一群來自普洱學院的學生正圍著她,認真觀察她手中的織錦紋樣。陳龍汝男攝
在另一處,“西盟工坊”負責人廖靜文的工作室,正成為紅色教育研學實踐的熱門場所。普洱學院的學生們常圍聚於此,專注觀摩她手中的織錦紋樣。每隔幾周,便有新學員前來體驗佤族織錦的魅力。
2017年,廖靜文從景東來到西盟,深為濃郁的佤族文化所吸引。在婆婆的影響下,她開始研習佤族織錦技藝。“起初驚嘆圖案之美,后來漸漸領悟一針一線皆承載佤族歷史與信仰。”從模仿傳統到獨立設計,她逐步形成個人風格,矢志傳承這門古老技藝。
作為“90后”非遺傳承人,廖靜文在堅守傳統底蘊的同時,大膽融入現代審美。“我們嘗試引入更明快的色彩,開發更具實用性的產品。”她介紹,團隊從織錦培訓拓展至文創研發,影響力日增,吸引了瀾滄、寧洱等周邊縣城的青年加入。
廖靜文的佤族織錦工作室出品的文創作品。陳龍汝男攝
“與星巴克、稀物集等企業的合作是重要突破。”廖靜文欣慰地說。2022年,她設計的佤族織錦化妝鏡入選雲南省首屆“非遺伴手禮”優秀作品﹔次年與星巴克基金會達成合作,年銷售額突破80萬元。如今,其作品已走進北京恭王府、中國家紡博物館等殿堂,佤族織錦正以嶄新姿態走向廣闊舞台。
截至目前,廖靜文團隊已培訓織錦技能人才千余名,帶動78名脫貧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8600元以上。“工坊的佤族婦女如今既能顧家,又能靠手藝增收。”她自豪地說。
從文化傳承到產業振興,廖靜文以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古老的佤族織錦在她手中煥發新生,“指尖經濟”正讓更多當地群眾的生活綻放光彩。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傳統技藝活在當下。”在西盟,如岩勇、廖靜文般的傳承者,正以創新賦予佤族織錦時代生命力。2023年以來,西盟縣“非遺+旅游”接待游客199.36萬人次,帶動佤族織錦及周邊產品銷售額達4046萬余元,4000余名從業群眾實現戶均年增收9000余元。(陳龍汝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