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永善:
人大閉環式監督解鎖萬畝藥田“致富密碼”

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這片被群山環抱的土地,重巒疊嶂間蘊藏著豐富的中藥材種植資源。永善縣人大常委會以中藥材產業為切入點,充分發揮人大職能,推動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書寫了產業興農的新篇章。
村民在基地種植中藥材。
在永善縣茂林鎮,中藥材產業正悄然發生“蝶變”。這裡日照時間長,適宜黨參、當歸等中藥材生長,但過去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境:種植戶各自為戰,缺乏技術指導,藥材品質參差不齊,銷售渠道狹窄。縣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這些問題后,迅速採取行動。
人大代表深入田間地頭,與種植戶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訴求。“我們想把藥材種好,可不知道怎麼種,也不知道賣給誰。”一位種植戶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針對這些問題,縣人大常委會積極推動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加大對中藥材產業的扶持力度。
中藥材種植喜獲豐收。
在永善縣人大的推動下,當地出台指導文件,積極探索“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茂林鎮鬆林村的村民們率先受益,村裡以20萬元村集體資金和337戶脫貧戶的產業發展資金入股昭通某開發有限公司。“現在好了,不僅每年能拿到3萬元分紅,還能在基地務工,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蒲大姐滿臉笑容地說。
為了提升種植戶的技術水平,永善縣人大常委會協調相關部門邀請專家來到永善,開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初加工等技術培訓。在一次培訓課上,農業專家詳細講解了測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綠色防控等技術。農戶們圍坐在一起,認真聆聽,拿出筆記本記錄。“以前遇到病虫害,只能干著急,現在有了專家的指導,心裡就踏實了。”當歸種植戶王大爺感慨道。
永善縣茂林鎮鬆林村中藥材種植基地。
永善縣獨特的生態環境是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根基,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至關重要。為此,永善縣人大常委會加強了對中藥材種植生態保護的監督,督促相關部門完善種植規范,明確土壤改良和輪作標准。同時,推廣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術,規范農藥使用,並開展聯合巡查,指導有機肥施用與綠色防控,打造生態種植示范基地,推動生態種植模式落地。
黨參種植戶譚大哥感慨道:“以前隻知道多施肥多打藥,沒想到會對環境造成這麼大的危害。現在學了這些新技術,既能保護好環境,又能保証收成,真是一舉兩得。”
如今,永善縣的中藥材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34萬畝,2024年實現產值4.8億元,帶動種植區域2570戶,9000余人增收,戶均增收2.2萬元。一個個中藥材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風景線。(胡萬雯 文/圖)
來源:永善縣人大常委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