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威信:格桑花海繪美景 鄉村振興譜新篇

近段時間,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觀音社區大屏上居民小組(以下簡稱“大屏上”)的格桑花海絢爛綻放,吸引了眾多游客紛至沓來,成為熱門打卡勝地。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更讓當地紅色研學蓬勃發展,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精彩篇章。
大屏上觀景台享受夜生活的游客。
6月5日,踏入大屏上觀景點,游客們紛紛在格桑花海中拍照留念,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我在短視頻上刷到這個地方,就和朋友們相約來這裡,這裡非常美麗,值得一來!”游客張瑾稱贊道。
花田旁,村民陶偉的小吃攤前人頭攢動,他在威信縣開有一家水果連鎖店,敏銳地捕捉到商機后,他承包了一塊地方專營特色小吃。“我們大屏上的環境打造得特別好,視野開闊,晚上來欣賞夜景、乘涼的人特別多。他們逛累了、玩餓了,就可以在這裡吃上威信的特色小吃。”他介紹道。
大屏上航拍圖。
然而,真正讓大屏上居民小組不僅能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更能“留得住人、引得進團隊”的核心,在於其深厚且獨特的紅色文化底蘊。緊鄰花海,威信縣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已建成並投入使用。近期,來自貴州遵義、四川瀘州等地的研學團隊先后到此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
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參觀紅色遺跡,聆聽革命故事,感悟先輩精神。研學團隊不僅帶來人氣,也帶火了周邊消費。基地門口便利店的老板何洪梅明顯感受到了變化:“研學團隊來后,礦泉水、零食賣得特別好,周末都得提前兩天補貨。”
游客在格桑花海打卡拍照。
研學基地的落成,為當地村民開辟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新渠道,不少村民在基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以前外出打工,離家遠顧不上,現在在這裡工作,一個月能掙3500塊,還能照顧家裡,心裡也踏實。”負責基地維護的村民李靜軍和妻子曹安娥都在此務工。
作為基地的固定員工,他們只是眾多受益村民中的代表。該基地日常用工達40余人,高峰期用工人數更是多達100余人,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游客正在大屏上納涼。
與此同時,大屏上的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威信縣正在大屏上建設科技館、花海基地等紅色研學場所,進一步豐富研學內容,提升基地的綜合吸引力。這些設施的完善,也將進一步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為發展更豐富的夜經濟創造條件。
“滿山花開迎來了盛夏,紅色研學基地留住了來自各地的團隊,也帶來了持續的發展動力。同時,它還給我們大屏上的部分群眾提供了務工崗位,每人年均可增收3萬余元。”觀音社區黨總支書記鄒純江對眼前的變化和未來的前景充滿信心。
在基地務工的村民。
大屏上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和持續不斷地投入。近年來,威信縣立足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布局紅色教育體驗區、研學拓展區和旅游休閑區,以“紅色研學+”模式,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紅色動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徐紅、申麗琴、王海 文/圖)
來源:威信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