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洱銀齡護清波 匠心非遺煥新彩
2025年06月05日12:3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端午過后,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生態廊道上,一群身著紅馬甲的銀發老人正忙著撿垃圾,並對市民、游客宣講環保知識——這是他們的“快樂周三”環保行動,至今已堅持了8年。68歲的李淑芬聲音響亮地說:“保護洱海清波,我們也要出份力!”
雲南大理“銀發志願者”在洱海畔進行環保活動。
在大理,像這樣的“銀發志願者”有近3.5萬人。他們懷著對家鄉的情懷,告別工作崗位后發揮余熱,活躍在非遺傳承、思想建設、生態保護與文化惠民一線。
除了“快樂周三”環保行動,李淑芬還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在大理各地巡演花燈小劇《洱海清大理興》,用當地人喜愛的文藝形式傳遞環保理念。
大理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當地多部門聯合發力,將國家級非遺項目白族三道茶、扎染、大本曲等深度融入老年教育,讓古老技藝在銀發群體中煥發新生。
雲南大理多部門合力將非遺項目融入老年教育。
省級非遺傳承人董麗身著白族服飾,在非遺教學展演上展示三道茶技藝。從篩茶、溫杯到注水、分盞,她一邊演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沖泡流程,一邊講解背后“先苦后甜”的人生哲學。退休教師王阿姨學著泡茶后感慨:“以前隻在書上讀過,親手泡才知道,每一道工序都是文化!”
在扎染工坊,學員們將蒼山雪、洱海月等元素扎進白布,浸染出一幅幅“流動的蒼洱風光”﹔大本曲展演區,三弦聲起,白族民間故事引得滿堂喝彩。“我們把非遺課堂變成‘活態博物館’,讓老年人既是學習者,也是傳播者。”活動中心負責人表示。
這些蒼洱之畔的老年人,持續為家鄉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從非遺傳承的課堂到生態保護的湖畔,從文化惠民的舞台到思想建設的陣地,他們用行動証明“夕陽無限好,余熱亦生輝”。(畢鳳林、胡艷麗 文/圖)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