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薦讀︱斯雄《無法拒絕的雲南“見手青”》

斯雄
2025年06月07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有雲南友人到北京請吃雲南菜。友人很鄭重地說,吃雲南菜,最高規格是吃各種野生菌。我當時不知所以,也不以為然。

炒熟上桌的見手青。李建英 攝

炒熟上桌的見手青。李建英攝

后來才發現,友人所言不謬。

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雲南,生物多樣性在全球首屈一指,每一寸土地都充滿生命的奇跡。在吃的方面,雲南人的食材多樣又豐富。

中國已知的食用菌、藥用菌種類豐富。蘑菇是特定形態的真菌,野生菌是廣義上的真菌,包括更多種類的菌類,一般都呈不規則狀。

被譽為“菌中之王”的雞樅菌,價格不菲,品質好的野生雞樅菌,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斤,價格不輸海鮮等高端食材。法式大餐中,鬆露只是撒點粉末點綴,價格就很高﹔在雲南,鬆露都是切厚片整盤端上,很豪橫地做成刺身吃,價格當然也不會低。

切片整盤端上的鬆露,豪橫得狠。斯雄攝

切片整盤端上的鬆露,豪橫得狠。斯雄攝

雲南人對野生菌的喜愛由來已久,且名聲在外。省外人到昆明,往往第一頓就要吃野生菌,本地人謂之吃菌子。近來又有了新變化。每每吃野生菌的時候,省外人總會帶著好奇且神秘地問一句:“有沒有那種吃完能‘見小人’的?”

這指的乃是傳說中的見手青。

2024年7月初,美國前財長珍妮特·耶倫抵京,據說第一餐就吃的雲南菜,點了4份見手青。受此影響,國內網友紛紛網購見手青,參考各種烹飪攻略,直播吃見手青過程,一時間掀起一股吃見手青熱。

“見手青是雲南當地對一類牛肝菌的俗稱。這一類牛肝菌很多,如蘭茂牛肝菌、玫黃黃肉牛肝菌等,傷變氧化后,都會出現靛藍色反應。”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的專家是這樣解釋的。

觸摸秒變靛藍色的見手青。斯雄攝

觸摸秒變靛藍色的見手青。斯雄攝

見手青是民間的俗稱,卻很形象。它表面有種絨絨的質感,潮濕時有點黏。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實驗工房裡,我用手觸摸它黃色的表皮,幾秒鐘后即變成靛藍色﹔用刀切片,菌片也很快變成靛藍色。

在雲嶺大地,伴隨著四五月纏綿的雨季來臨,野生菌紛紛從枯木、草叢、樹根上悄悄探出頭來,見手青就該上市了。在雲南野生菌市場,相比鬆茸、干巴菌、雞樅菌,市場裡頭茬的野生見手青價格有的能達到上千元一斤。

“紅傘傘,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食用見手青,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暗藏風險。

中國人吃見手青的歷史堪稱久遠,成書於明代的《滇南本草》中就有相關記載。專家介紹,見手青這一類牛肝菌中有可食用的、條件可食用的,也有有毒的,但牛肝菌變色與是否有毒沒有直接關系。

雖然因吃野生菌中毒的例子每年都有,可見手青依然廣受追捧。見手青鮮美的味道,加上真菌多糖帶來的滑膩感,常常讓食客們覺得鮮美到欲罷不能。有饕客說,河豚有毒,而見手青被稱作“山中的河豚”,吃貨們依然窮追不舍,以身試“毒”,前赴后繼,完全無法拒絕它可愛怪異的外表和難得一見的鮮美。

靈魂偶爾出竅,或許是人潛意識裡某種掩飾不住的向往。吃見手青中毒后,看見的“小人”到底長什麼樣?對幻覺的描繪,食客們津津樂道,神奇卻又不一而足:有的人看到色彩斑斕的小精靈﹔有的人看到稀奇古怪的小人﹔有的人甚至看到動漫人物,比如說看到海綿寶寶和小豬佩奇蹲在自己旁邊盯著自己﹔還有的夢到家裡到處是火,自己則拿著盆子澆水扑火等。

在雲南吃野生菌的餐館,一般都會在顯眼位置張貼《雲南常見毒菌(毒蘑菇)》的海報,圖文並茂,並特別提示“不採摘、不收購、不加工、不食用”。民間還流傳吃菌子講究“三熟”——吃熟悉的菌子、烹飪加熱熟透以及附近有熟悉的醫院。

切片后的見手青。李建英攝

切片后的見手青。李建英攝

吃菌子火鍋,食材會按不同價位配有幾種或十幾種菌子,土雞做成的高湯煮沸后,服務生會親自動手統一下鍋,加蓋燜煮,同時打開計時器,並一再叮囑客人,時間不到,千萬不要開蓋食用。煮好后,服務生會先舀出一小份湯汁,密封裝袋。我剛開始不解,便問是做何用。服務生解釋,萬一有客人因食用菌子中毒,店家可以此湯汁備查。

不久前,由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選育的牛肝菌新品種“中菌黃見手青1號”,已通過雲南省種子管理站專家組鑒定,目前溝通栽培意向的公司有百余個。其中與昭通市魯甸縣栽培工廠的合作,已實現產業化人工栽培。相比野生見手青,人工栽培的市場批發價要便宜得多,一般每斤80元到90元。見手青未來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客,饕客們實現“見手青自由”,看來已經不再遙遠。

吃見手青“見小人”,在蠢蠢欲動、過猶不及之間,只能自己去把握與體味其中的“度”。要吃見手青,又不想“見小人”,千百年來民間形成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口腹之欲而成癮,以身犯險的隱隱沖動,也符合人類骨子裡挑戰自我、追求刺激的天性。情趣乎?樂趣乎?只能見仁見智了。

這麼多年來,我養成了一種習慣: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當地人吃什麼、怎麼吃,隻需毫不走樣地跟隨與遵從,當是最健康、最安全的。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