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人大監督護航產業興生態美

赤水河碧波蕩漾,烏蒙山幸福回響。近年來,昭通市人大常委會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立足地方立法、閉環監督“雙輪驅動”,推動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筑牢生態屏障,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昭通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聽取和審議昭通市2024年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
清明過后,在雲南昭通市昭陽區蘇家院鄉鎮迤那村,昭陽區農業產業發展專業人大代表工作站駐站代表李雲國,為農戶育秧苗提供技術支持,讓村民不再為育苗發愁。該工作站推行“每月由1名農業代表領銜開展代表活動”機制,4月開展首場活動,5月前往蘋果種植基地現場辦公,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與此同時,舊圃鎮土城社區的昭陽區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也在昭通市人大常委會監督推動下,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
翠綠的竹林如同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
近年來,昭通市人大常委會聚焦“六大高原特色農業”,從品種保護、基地建設到品牌打造等多方面發力,建立“調研找題—代表建議—閉環督辦”工作機制,以“小切口”監督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助力打造千億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推動昭通從傳統農業大市向新型農業強市轉變。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譚德軍代表為村民講解青花椒種植管理技術。2024年,龍頭山鎮花椒種植面積達8萬畝,帶動1.77萬戶群眾增收,實現了“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的美好願景。
魯甸萬畝花椒基地。
在生態保護方面,昭通市人大常委會成果顯著。赤水河出境斷面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魚類種類從36種恢復到43種。昭通市人大常委會將赤水河保護列入監督重點,推動三省協同立法,形成“立法+監督+整改”閉環。赤水源鎮銀廠村成立赤水河源頭保護專業人大代表工作站,執法檢查與專題詢問雙管齊下。威信縣楠木村的巾幗“河長”楊敏,每周組織巡河,守護河道生態。如今,赤水河畔的果哈峽峽谷推出“紅色研學+旅居體驗”品牌,成為熱門打卡地。
赤水河畔果哈峽風光。
此外,昭通市構建剛性監督體系,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等均達100%,赤水河(昭通段)保護治理入選全國優秀案例。在巧家縣金沙江畔,昭通市人大常委會推動的生態修復項目已造林3.2萬畝﹔大山包國家濕地公園,護鶴員陳光惠目送黑頸鶴北遷﹔銅鑼壩國家森林公園,游人泛舟仙女湖。昭通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將繼續檢查相關條例實施情況,調研“生態強市”建設。
昭陽區舊圃鎮高標准稻田。
從赤水河的生態守護,到蘋果園的產業發展,昭通市人大常委會以“法治之筆”和“閉環之問”,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答卷,助力昭通走出產業興、生態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王安國 文/圖)
來源:昭通市人大常委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