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舌尖上的“鮮味”密碼

2025年05月17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舌尖上的“鮮味”密碼

【健·生活】

“鮮”,是一種什麼味道?

在江南人心中,最勾人的味道莫過於一碗湯白味美的“腌篤鮮”。砂鍋裡翻騰的咕嘟聲,像是叩擊在饞童心上的節奏。掀開砂鍋,奶白色的湯汁翻滾著,喝上一口,咸鮮與甘潤在唇齒間次第舒展,隻化成一句:“鮮得嘞,眉毛要落脫嘞!”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像“腌篤鮮”這樣以“鮮”聞名的菜不勝枚舉。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可究竟什麼是“鮮”?“鮮”又與我們的健康有什麼關聯呢?

1.“鮮”,是什麼?

砂鍋裡的菌湯持續翻滾,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家雲南菜餐廳,主廚用竹漏勺撈起半片干巴菌,邊聞邊說:“鮮味就像交響樂,不同菌子負責不同聲部。”

這位做了20年雲南菜的老師傅,對鮮味的理解與食品學專家不謀而合——“各種鮮味物質分別掌握著不同的‘武器’,而且它們之間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夏寧說。

“鮮”,究竟從何而來?

1908年,日本學者首次在海帶中分離出谷氨酸,並提出鮮味概念。直到20世紀80年代,鮮味才被人們認知為一種基本味覺,主要是指谷氨酸鈉的味道。

“味覺是一種感官體驗,而非引發這些表征的物質,鮮味也如此。而‘鮮’是用來解釋人類口腔對食物中某些化學物質的專屬感知。”夏寧介紹,目前已知的鮮味成分主要為氨基酸類其衍生物、有機酸類、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肽類等。

鮮味又是如何在我們口腔中被感知的呢?

“鮮味感知在食品入口前即已發生,隨著‘第一口’至口腔加工整體過程,涉及鮮味物質釋放、鮮味受體-配體結合、味覺信號產生-傳遞和大腦響應等復雜的感知通路。”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食品風味感知創新團隊帶頭人劉源告訴記者,鮮味感知涉及生物化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等前沿交叉學科,過程復雜。

“鮮味受體是鮮味感知的最基本的生理基礎。目前報道了8種鮮味受體,均為GPCRs跨膜蛋白質。鮮味受體T1R1/T1R3為異源二聚體,T1R1-VFT為T1R1的正構結合位點。”劉源進一步解釋,“從微觀角度分析,口腔加工過程配體(鮮味物質)不斷刺激鮮味受體,兩者發生動態相互作用。T1R1/T1R3與鮮味配體結合被激活后,引發一系列的胞內信號轉導,經外周和中樞神經信息編碼、傳導后進入大腦,形成特定的鮮味認知。”

2.“鮮”,健康嗎?

“其肴維何?炰鱉鮮魚”。《詩經》中有以鮮活魚鱉為宴席至味。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煨鮮菱,以雞湯滾之”。從古至今,食必求鮮,這有何科學依據?

“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適量的鮮味物質可以刺激食欲,增加唾液分泌、促進胃酸分泌﹔也可緩解食欲不佳,提升營養物質的攝入。而且,鮮味食物會讓大腦產生愉悅感,釋放多巴胺。”夏寧說。

“這是因為,人體的腸胃區域存在谷氨酸的接受體,通過這些受體,能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和胃排空。”中國營養學會膳食與烹飪營養分會秘書長、青島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李克磊解釋道。

在日本學者發現谷氨酸鹽后,世界上第一款人工鮮味——味精誕生。它不僅讓鮮味更加突出,還簡化了煩瑣的烹飪過程,給家庭烹飪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味精帶來的“鮮”也打了個問號——真的健康嗎?

尤其在部分餐館和外賣食品中,的的確確存在過量使用味精等調味品的問題。在北京工作的90后女生小葉喜愛烹飪,每天都帶飯上班,她告訴記者,外面的食物通常會放很多調料增鮮,味道雖好,但覺得不利於健康。

對於人們的這些顧慮,李克磊說,大可不必談“鮮”色變,“目前沒有証據表明味精等鮮味劑會導致脫發、癌症等疾病的發生”。

但確實,為了提鮮,越來越多食品添加劑中加入了種類繁多的化學物質,這也讓人們對食品添加劑這類提鮮產品產生擔憂。

對此,李克磊表示:“適當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不會損害身體健康,還可以保持食物新鮮、提升其口感。”

“關鍵看使用的添加劑是否在國家規定的目錄中,正常合規合法使用不會有影響,問題主要出現在違規添加、非法添加和超量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程江華直言,“食品從生產、運輸、銷售到最后食用,中間至少有幾個月的時間,如何保証食物品質和安全?一方面要通過工廠的技術和管理來控制﹔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劑也起著很大作用。”

至於家庭烹飪,李克磊提醒:“日常生活中,味精要盡量避免長時間高溫烹飪,因為高溫會使部分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導致鮮味流失。”

3.“鮮”,也會變?

數據顯示,我國是味精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約佔全球總產量的75%。

隨著消費者口味的日益多元化,人們對鮮味要求也更高了。有人熱衷“嘗鮮”,不斷追求新鮮刺激的味覺體驗,有人追求鮮味本味,特意跑到雲南吃過橋米線,跑到武漢吃熱干面。

社交媒體上,美味佳肴的制作視頻比比皆是。某視頻平台中,一位廚師介紹,菜品需要在烹飪中控制各項因素才能達至鮮美,例如粵菜的清蒸魚須精准控制在8分鐘蒸制,鎖住魚肉鮮甜﹔淮揚菜“文思豆腐”則要將豆腐切絲后加入清雞湯輕焯,水溫需嚴格控制在85℃等。

如何讓不同調味料的特性及協作效果發揮到最大呢?

“人們對鮮味的感知主要由谷氨酸鈉與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產生。鮮味能夠調節其他基本味道的感知,例如抑制苦味、增強咸味。”劉源告訴記者,研究發現,通過增加鮮味成分,可以在不影響食品口感的情況下減少鈉的含量。“例如,薯片中的鮮味化合物被証明可以增強咸味和薯片風味,甚至可以將鈉含量降低多達30%,而不會影響適口性。”

“鮮味與咸味是最常見的一種搭配。”夏寧介紹,日常生活中用的醬油、蚝油、雞精以及豆瓣醬等,都是代表性的鮮咸味產品。

個性化營養市場增長的背后,消費者對食品的需求不僅只是滿足飽腹感,同時對食品的口味、功能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克磊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鮮味劑種類繁多,未來可在健康導向下,開發天然、安全且具有特殊營養功能的鮮味劑,提高其營養價值,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鮮極了!”“鮮得很!”無論是承載著古老味覺記憶的發酵工藝,還是現代科學對氨基酸的精細解析,鮮味始終以其獨特的呈味機制,成為美食愛好者追求的味蕾體驗,以及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研究對象。

“鮮味肽是未來新型鮮味劑探索的一個趨勢。”劉源介紹,他們團隊已經建立了完善的鮮味肽分離、篩選和鑒定方法,並以河豚為代表報道了其肌肉中的新型鮮味肽﹔之后又在傳統篩選的方法上建立了肽組學結合虛擬篩選方法,極大提高了鮮味肽挖掘的效率。

“未來食品的發展將不再滿足於當前傳統食品口味,而會在新口味的探索中下功夫。與此同時,也要提高口味的功能和健康屬性,如減鹽,減糖,增鮮,或者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方式帶來令人不悅的味道。”劉源說。

也許,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發展,鮮味科學未來也將越發智能化、個性化。特別是通過跨學科融合創新,與腦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結合,拓展產業應用,實現個性化鮮味食品定制與綠色生產,推動感官科學更精准地服務於健康飲食與個性化需求。(記者 李家欣 趙 潔)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