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關延伸產業鏈 助力筇竹生“金”
一根“燒火棍”的“七十二變”

“新廠在建,工人還缺。”
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雲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主管袁美最近正忙著面試竹筍加工工人,“新廠7月投產,我得趕在6月前招夠200名工人,上崗培訓還得一個月呢!”
大關縣因寡照少陽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成為筇竹在中國的重要原生地。近年來,大關縣將筇竹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產業重點扶持,鼓勵群眾種竹。目前,大關縣筇竹面積達102萬畝,佔世界筇竹面積的70%以上。
2023年12月,袁美辭去大關縣木杆鎮漂壩村黨總支書記職務,加入雲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親友們不理解,袁美為啥這麼干?
“當初,就是我挨家挨戶動員村民種竹的。竹子種好了,怎樣才能讓筇竹生‘金’?”袁美耐心地解釋道,“若家家戶戶隻知道採竹筍,一年到頭隻有一兩個月的經營期,但如果經營竹產業,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生產,我現在干的就是這樣一份事業。”
在“袁美們”的努力下,曾經被視為“燒火棍”的大關筇竹,如今演繹著從竹筍到食品、從竹竿到工藝品的精彩“七十二變”,竹產業鏈不斷延伸。
筇竹種得多,竹筍產量大,銷路如何?
“完全不用愁,光是我們一家竹筍加工企業,平均一年就得收購約5000噸筇竹筍。等新廠區投產,收購量會更大。”看著正在建設的新廠,袁美滿臉驕傲。
雲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處理竹筍。周芊芊攝
走進雲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位於大關縣木杆鎮向陽村的廠區,上百名穿戴整潔的工人正在流水線上,按照長度及底部直徑將帶尖筍分級分揀后,送往產品加工車間。而后,再經過20多個生產工序——清洗、殺青、分揀、蒸煮、包裝……一包筇竹筍休閑食品就完成了。
從前收購價不到1元每斤的鮮筇竹筍,通過竹筍加工企業收購,價格已漲至平均每斤4.5元,再經過加工處理后,筇竹筍食品均價可達16.8元每斤。
產業鏈的延伸不僅讓筇竹筍賣上了價,還讓原本被用來燒火的筇竹竿“搖身一變”,成了“身家百倍”的工藝品。
在大關縣金竹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金竹公司”)展廳內,利用筇竹制作的拐杖、毛筆筆杆、茶盤、茶幾、太師椅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琳琅滿目。一張長約176厘米,高約73厘米的明式筇竹茶桌,售價近1萬元。
作為當地竹材收購的主要企業,金竹公司的倉庫內,筇竹竿按照直徑被嚴格分級,工人正在進行蒸煮和晾晒等初步處理。
“一根筇竹竿的價格按照直徑不同,收購價大概在2元到20元不等,很難想象以前頂多一兩毛錢一根!”金竹公司生產部經理周欽笑著說。
周欽正在查看制作好的筇竹拐杖。人民網 王嫻攝
作為2024年5月剛成立,投產不到一年的新公司,金竹公司已成功打造出售價180元的筇竹拐杖及280元的筇竹兒童椅兩個“明星產品”,月銷售額約40萬元。
產業跟得上,種竹有賺頭,農戶生活有奔頭。
“採筍最多的一天,賣了1萬多元。”說起收益,家住大關縣木杆鎮銀吉村的田發順樂開了花。
起初,田發順在村裡給外地筇竹育苗專家做向導,不承想耳濡目染間也學到了不少筇竹種植技術。
從用2畝地“試試水”到如今承包500畝筇竹山林,田發順心中有一筆賬。
“小時候跟著爸爸收筇竹筍,那時的筇竹筍才幾毛錢一斤。”這些年,田發順見証了筇竹筍價格的一路上漲,“最高我賣過每斤7塊錢。採收旺季,一天甚至有4個電話找我訂竹筍。”
坐在家中就把筇竹筍賣出去,田發順的年收入早已超過10萬元,“等過兩年,筇竹長得更粗壯,價格也會更高,到時候把竹竿賣出去,又將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目前,大關縣已培育筍材加工企業20家、涉竹集體經濟組織23個、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82個,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融合筍材加工的產業格局。同時,通過與西南林業大學、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等合作,建立了筇竹研究院、專家工作站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下一步,當地還將聚焦建設筇竹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目標,逐步構建起“竹林氧吧+綠色筇竹筍食品+大宗交易+工業旅游+休閑娛樂”的筇竹生態產業體系,助推竹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涉竹群體”的增收渠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