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跨區域產業協作 “跨”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
昆明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良好、多重機遇疊加、發展優勢明顯,蓄積著巨大發展潛能。但長期以來,也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何搶抓機遇、破解難題、釋放潛能,書寫好區域協調發展大文章?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近年來,昆明市大力推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牢固樹立一盤棋統籌、一攬子部署、一體化發展理念,創新機制統籌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打破行政區域限制,通過產業共謀、利益共享,加快形成“錯位發展、分工協作、功能互補、協調並進”的高質量區域發展新格局。
困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2022年7月,祿勸縣、富民縣、新希望集團雲南新龍礦物質飼料有限公司簽訂三方合作協議,計劃在祿勸縣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在富民縣進行生產加工,並約定對企業從祿勸轄區新希望集團所屬磷礦採購的原礦加工所產生的稅收縣級留成部分、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按照議定比例進行分享,有效解決了縣域間自然資源條件與生產加工條件不匹配的難題。
時間往前追溯,富民縣有生產加工、沒有礦產資源,祿勸縣有礦產資源、沒有產業鏈配套,企業有礦產資源、沒有應用到產業體系。曾經,這不僅是投資商面臨的難點,也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堵點痛點,一度令投資商望“礦”興嘆。
如今,隨著跨區域產業協作的實施,原本的難題不僅得到有效解決,還促進了上下游產業協同布局,實現了祿勸縣、富民縣和企業的三方共贏,成為昆明創新構建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的一個重要縮影和成功案例。
作為雲南省會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長期以來,昆明市域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較大。
一組數據顯示,昆明主城五區以佔全市14%的國土面積,集中了64%的人口、77%的經濟總量。而北部的東川、祿勸、尋甸三個縣區曾經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以往的招商引資過程中,一方面,東川、尋甸、祿勸、石林等是昆明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或農產品主產區,這些縣區即使遇到一些好項目,但受生態環保、資源條件、交通物流等因素的限制,導致項目無法落地,不僅錯失了好項目,也錯失了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城市化地區也會遇到因空間受限,優勢項目無法落實、產業空間無法拓展等問題。
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上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在產業上突出表現為條塊分割嚴重、資源要素錯配、產業發展失衡﹔從行政區上看又表現為主城區發展空間受限、郊縣項目缺乏,招商各自為戰、合作動力不足,導致主城區坐擁區位、配套、人才、信息服務等發展優勢卻“有力無處使”,郊縣坐擁大片發展空間但又“引不了鳳凰來”,這使得全市產業協調發展長期受限,產業發展一度低迷。
如何打破行政區域限制,破除“小算盤”、共謀大發展成為待解難題。
破局:創新構建“1+2+N”機制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發展亦如此。
為破解發展難題,昆明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創新機制統籌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針對市域產業發展統籌性、整體性、協調性不足,以及城市化地區空間受限,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項目缺乏、合作招商動力不足,資源要素失衡錯配等問題,昆明超前謀劃、主動作為,從政策層面入手,在市域內探索建立了跨區域產業協作“1+2+N”機制。
2022年5月,昆明出台《關於統籌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意見》,提出通過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強化資源要素在市域范圍內統籌保障,全市“一盤棋”促進產業高水平布局、高效率落地、高質量發展。隨后,又圍繞增量、存量兩類項目跨區域流轉配套制定了《昆明市招商引資項目跨區域協作管理辦法(試行)》《昆明市存量產業項目跨區域流轉管理服務辦法(試行)》2個文件,同時圍繞土地指標、人才住房、教育醫療等領域陸續出台了N個系列支撐文件。2024年9月,出台《昆明市統籌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三年行動(2024—2026年)》,配套印發“十大重點任務”清單,確定了未來三年支撐性重點工作及各階段發展目標。
“1+2+N”機制的構建和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打破了全市行政區域限制,有效避免了區域內產業同質化競爭,達到“1+1>2”的效果,實現全市產業發展“一盤棋”。
在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看來,“1+2+N”機制相當於“棋局”已布好,但要下好這盤“大棋”,關鍵還要看執行、看落實。為此,昆明聚焦解決“不能協作”的問題,著力實施產業布局、要素保障、招商引資三個“一盤棋”﹔聚焦解決“不願協作”的問題,著力構建起利益共享、統計核算、督促考核三個保障機制。
成效立竿見影。2022年7月,祿勸縣、富民縣、新希望集團雲南新龍礦物質飼料有限公司簽訂三方合作協議,成為全市首個跨區域產業協作示范項目。新希望集團所屬雲南新龍礦物質飼料有限公司下屬企業負責人鐘國林介紹,跨區域產業協作“1+2+N”機制將祿勸縣轉龍鎮有礦資源無產業鏈、富民縣有生產條件無資源、企業有投資願望卻無法協調兩地發展的困境逐一化解,實現了礦產資源從開發利用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協作,構建起互利共贏的產業協作新格局。目前,新希望集團所屬轉龍磷礦已完成生態綜合評估、開發利用方案等審批環節,預計今年5月開工建設。
市發展改革委區域協調發展處負責人介紹,上述措施有效解決了全市產業項目“想落地落不了地、能落地不願意落地”的問題,切實扭轉了招商“各自為戰、缺乏合力”、產業“同質發展、惡性競爭”的局面,合力構建差異發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產業協作新格局。
打破桎梏,迎來新發展、新動能。除祿勸縣與富民縣共同推動精細磷化工上下游聯動發展外,東川區與尋甸縣合作共建天生橋產業園區、滇中新區與西山區實現跨區域項目流轉、西山區與富民縣共同保障華潤電力大興藥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宜良縣與陽宗海風景區共同推動匡遠林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等,一個個跨區域產業協作成果如雨后春筍,在春城大地破土而出。
新局: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新高地
2022年4月,雲南省委、省政府決定由昆明市托管西雙版納州磨憨鎮共同建設國際口岸城市。這也讓昆明成為全國唯一擁有邊境線和邊境口岸的省會城市。
“這一決定就是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就是要發揮昆明的龍頭帶動作用和磨憨的口岸輻射作用,推動昆明‘有產業、缺口岸’和磨憨‘有口岸、缺產業’互補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同發展格局。”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說。
托管磨憨,無疑是昆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實踐。此舉讓昆明和磨憨的獨特區位優勢更加凸顯,以中老鐵路為紐帶,以昆明為起點,可以輻射超過25億人口的南亞東南亞市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昆明抓住中老鐵路“黃金大通道”和國家推動東西部產業協作等帶來的重大機遇,持續探索深化跨區域產業協作新機制,舉全市之力協同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承載區,推動跨區域產業協作邁上更高水平。
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項目是上海臨港集團與昆明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共建園區,被上海市和雲南省分別列為“滬滇產業協作的龍頭項目和示范項目”。該園區位於昆明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清水片區,於2022年8月開工建設,用時僅一年多,就於2023年12月正式開園,建筑面積約28.36萬平方米,分為功能配套區、總部功能區、生產制造區等五個區域,體現了“上海經驗”、跑出了“昆明速度”。
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項目採用“重資產投入”與“輕資產運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開發建設,即由昆明經開區方面負責拿地及建設,完成“重資產投入”﹔由臨港集團旗下的臨港控股與昆明經開區平台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運營公司進行項目策劃定位、招商管理及園區運營,實現“輕資產運營”。通過“輕重資產結合”的模式,帶動產業深度協作,推動滬滇兩地園區共建、產業聯動,著力打造滬滇產業合作新典范。自開園以來,已有109家企業注冊落地,涵蓋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帶動配套產業鏈式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為持續深化跨區域產業協作新機制,2024年5月,昆明出台重點產業協作園區管理辦法,統籌劃定磨憨—磨丁合作區和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2個重點產業協作園區,作為各縣(市)區和開發(度假)區招商引資、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把2個重點產業協作園區作為全市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承載區,充分發揮平台化、共享化、協同化優勢,與昆明各縣(市)區和開發(度假)區建立起共推項目、分享稅收的良性互動機制。2024年7月,五華區率先在磨憨競拍47.03畝土地,啟動雲南五華產業園區磨憨園區建設項目。祿勸、尋甸、安寧、東川等一批跨區域合作園區項目正在磨憨加快推進。統計顯示,自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已有55個項目完成備案審核程序,落地重點產業協作園區,有力帶動了產業轉移和產業優化布局。
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四區”聯動的疊加優勢,在產業聯動上採取“昆明制造+磨憨組裝”“昆明總部+磨憨加工”“昆明創新+磨憨應用”的模式,促進東部企業借助昆滇區位優勢、開放平台,積極拓展南亞東南亞市場,形成了“上海企業+雲南資源”“上海研發+雲南制造”“上海市場+雲南產品”“上海總部+雲南基地”的協作模式。
除“四區”聯動外,昆明還創新採取“央地合作”“以城帶邊、以城興邊”等聯動發展新模式,推動政策、資金、資源向磨憨聚集,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務供給。其中,昆明與中國中鐵簽署共建合作協議,實行“管委會+公司”模式,共同推動磨憨開發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明顯成效,為產業落地磨憨蓄勢賦能。
“協,眾之同和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是謀一域之騰飛,又是謀全局之提升。昆明創新構建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有力有效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壁壘,促進產業在市域內外高效協同,構建起差異發展、互利共贏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條跨區域產業協作的新路徑,為推動昆明高質量發展、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注入新的動能。(首席記者廖興陽報道)
來源:昆明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