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風潮興起 春日走進自然

繼露營、city walk火了后,又一股新風潮在昆明年輕人和親子家庭中悄然興起——他們肩挎竹籃,穿梭在林間地頭,彎腰低頭採摘野菜。年輕人把這項活動稱為“打野”,賦予電競術語新的含義。對他們而言,採摘野菜不僅可以品味春天的美味,還是親近自然、享受樂趣的一種方式。
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假期,“打野”搜索量同比暴漲228%。記者在小紅書上搜索“昆明採摘野菜”,目前已有3萬多條筆記。從生動有趣的採摘野菜視頻,到詳細實用的昆明周邊採摘野菜攻略,再到圖文並茂的野菜科普,內容基本覆蓋採摘野菜的重要知識點,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分享自己的“打野”經歷。有些甚至招募成員,組團在周末採摘野菜。金殿后山二龍湖、妙高寺、嵩明大尖山、明朗水庫、牧羊河等成了熱門“打野勝地”。
春天來了 去摘野菜
早在七八年前,網友“owen”一到周末就帶孩子到昆明周邊踏青露營。起初,“owen”只是想保護孩子的視力,后面漸漸發現,收獲遠比自己想象中多,還能幫助孩子認識植物、了解自然,具有自然美育的功能。
隨著經驗不斷增加,“owen”對昆明周邊各種野菜“根據地”和不同野菜的最佳採摘時間都如數家珍,儼然成為一名資深“野菜獵人”。“野菜是藥食同源,但藥性普遍比藥溫和,對於普通人而言,接受度更高,野菜還講究‘不時不食’,非常符合古人的養生智慧。”
在朋友的建議下,“owen”在小紅書上注冊賬號,專門分享踏青、露營、採摘野菜的心得和經驗,沒想到,“昆明人太熱愛野菜了,每天都會收到10多條私信,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
埋頭苦干一下午,既欣賞了自然風光,還不花一分錢就得到滿滿一筐“大自然的饋贈”……市民小胡最近迷上了“打野”,她說,不少野菜在市場裡售價並不便宜,採摘野菜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野菜經大火翻炒后,別有一番風味。
採摘野菜風潮正在從觀光踏青向深度游、研學游轉變。攜程去年的相關報告顯示,微旅行產品預訂量同比激增178%,其中農耕體驗類佔37%。昆明多家戶外研學機構也推出與採摘野菜相關的親子徒步、一日營活動,單價一兩百元,包括採摘野菜向導、工具提供和野菜品嘗等多種服務。
2月9日,在盤龍區的一家農庄裡,小朋友們在專業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走進田間地頭,摘野菜、摘水果,為樹苗除雜草、鬆硬土,忙得不亦樂乎。“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你還在哪裡見過它?”帶隊老師為小朋友們講解如何分辨各種野菜。這是在雲南研習社組織的“尋找春天的野菜”活動上的一幕。活動負責人介紹,與採摘野菜相關的研學活動很受歡迎,一個團30人左右,一般提前一周就滿員。
摘的不僅是野菜 還有快樂
《詩經》記載的132種植物中,68%為可食用野菜,採摘野菜這個深植在文明記憶中的採集行為,正通過“憶苦思甜”的形式復蘇。故宮出版社出版的《草木緣情》,銷量突破50萬冊,印証了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譯需求。
採摘野菜火爆的深層原因何在?在“owen”看來,或許與近年來的戶外運動熱潮有關。“親近山野”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露營開銷大,而採摘野菜隻需一個籃子,能同時滿足休閑、趣味、健康等多重需求。“人就應該多去大自然裡走一走,我們摘的不僅是野菜,還有快樂。”“owen”說。
“當今社會物質充裕,採摘野菜這項傳統生存技能演變為一種新型休閑方式,折射出現代人在工作和生活壓力下的多重社會心理與文化需求。”雲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特聘教授、經濟學博士曹榮光認為,面對工作和生活雙重壓力,當代都市人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通過採摘野菜重構與土地的連接。有關公共衛生研究顯示,正常人每周接觸自然2小時,可顯著降低患抑郁症的風險。在採摘野菜的過程中,都市人通過與泥土親密接觸、植物辨識等體驗獲得身心療愈。都市人越來越熱衷於“微縮旅游”,城市周邊2小時交通圈內的“野菜之旅”完美適配碎片化休閑需求,他們想尋找的不僅是春天的味道,也是一種治愈自我的時刻,更是一個關於如何生活的答案。
野菜雖好 切勿隨意“挖呀挖”
近日,雲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食品安全提示,其中提到,有些野菜與有毒植物十分相似,誤採誤食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採摘野菜時不能僅憑經驗判斷,以免誤食有毒野菜。
作為資深的“野菜獵人”,“owen”也強調,採摘野菜要講規矩,無序行為可能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比如,一些野菜窩子是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大家不能到這些地方採摘野菜,以免破壞植被。此外,野菜雖美味,但要適量採摘,別貪多,給大自然喘息的機會。
如何安全有序地採摘野菜?曹榮光建議,衛生健康部門可定期發布《城市野菜安全圖譜》,用二維碼標注植物污染風險﹔可參照國外公園模式,在城市綠地劃設“可食用景觀區”,既滿足採摘需求,又保護生態﹔社區可開設野菜皂制作、植物拓染等衍生工坊,將採集行為升華為可持續的創造性實踐。(李思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