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立足生態底色 勾勒綠色發展新畫卷

春回大地,柔和的暖陽傾洒而下。在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鎮海拔2400米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藍莓種植基地裡,隨處可見群眾施肥、修剪枝條的身影。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地域特色,蘭坪縣將“小漿果”確定為“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
藍莓種植基地。
蘭坪縣統籌藍莓、車厘子等漿果產業,漿果企業聯合黨委抓市場,合作社黨支部抓生產,2024年全縣漿果總產量達1031噸,實現利潤1576萬元。
作為怒江州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的縣份之一,自被認定為“雲藥之鄉”以來,蘭坪縣生物藥材產業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72萬畝,產值3.26億元。在多家龍頭企業的帶動下,2.46萬戶農戶戶均年增收1580元。
群眾採茶。
為激發生態農業發展活力,怒江州堅持以黨建鏈引領產業鏈,以組織強賦能產業強,“一產一鏈”構建“產業工委+企業黨委+合作社黨支部”的產業黨組織體系,推動“產供銷”全鏈條產業體系建設,以組織化推動產業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
這個季節裡,在高黎貢山海拔1200至1800米之間腐殖質深厚的森林間,一叢叢草果郁郁蔥蔥。經過數十年發展,以貢山縣、福貢縣為主產區,全州草果種植面積達111.4萬畝,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草果種植區。2024年草果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2億元,帶動16.5萬果農人均增收3400元以上。
群眾採收咖啡。
在與草果種植區域海拔相當甚至更低海拔的高山上,福貢縣4.32萬畝茶葉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福貢縣上帕鎮達普洛村千畝連片茶園裡,村民的指尖在茶樹枝條間跳躍,豐收的喜悅挂在滿是汗水的臉上。“過去,鄉親們隻會種水稻、玉米,經濟來源單一,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現在家家戶戶種茶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在了家鄉。”達普洛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雲龍介紹,科技特派團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把脈開方”,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和標准化生產流程。2024年達普洛村茶葉種植面積達5210畝,戶均年增收6500余元,村集體經濟收益20余萬元。
近年來,在中組部“組團式”幫扶科技特派團、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幫扶支持下,怒江州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優勢,在不同海拔區域布局特色種植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雙贏,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沒想到這一顆顆咖啡豆也能成為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在瀘水市上江鎮蠻英村山坡上的一片咖啡地裡,村民陳水琴正在修剪咖啡樹。“在科技人員、黨員致富帶頭人的幫助下,我們家種了10畝咖啡,現在每年收入5萬元,這可比種苞谷強多了。”
瀘水市具有高原高緯高熱的“三高”氣候特點,加之肥沃的高黎貢山火山灰土壤和“焚風效應”形成干熱河谷,為發展咖啡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22年、2024年雲南省將瀘水市列為雲南省咖啡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依托等一系列政策,全市咖啡種植面積達3.5萬畝,2024年咖啡豆總產量達1548.98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2.32億元,1.13萬農戶年均增收2.68萬元。
廣袤的林地溝壑、坡地山梁,酸甜可口的漿果、辛香濃郁的草果、芬芳扑鼻的茶葉、口感醇厚的咖啡……描繪著怒江州山青、業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怒江州將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深挖自身特色資源優勢,堅持不懈壯大“三大經濟”,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經”、打好“生態牌”、做好“邊文章”,逐步建設符合怒江實際、具有怒江特色的現代化生態農業產業體系,讓“兩山”理念實踐在怒江大峽谷繪就綠色發展新畫卷。(劉江、謝宇、高玉勝 文/圖)
來源:怒江州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