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是故鄉》:向下扎根 向上生長

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青山是故鄉》將鏡頭對准一個叫崖溝村的地方,以在外打拼的主人公董大林決定回鄉創業、為父母養老為主線,表現董家三兄妹在面對利益和親情時的不同選擇。創作者在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中建構關於精神原鄉的審美空間,生動演繹關於故鄉情結、親情倫理與時代發展的多重變奏。
主人公董大林的形象,呈現出新時代農民特有的精神特質。他一直秉持著“根扎在土裡,心才能踏實﹔人守著青山,夢才能長遠”的朴素信念。從農科院完成進修后,目睹家鄉土地因傳統農業式微而日漸荒蕪,村民受困於生計,大規模外出務工的現狀,他內心五味雜陳,於是決心回到家鄉,帶領村民發展綠色種植。這種對土地的情感不僅包含著祖輩傳承的深厚依戀,更蘊含著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性認知。
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業故事夠勵志、有情懷,但想要觀眾買賬,還是要看劇情講述。該劇開場就拋出了主人公遇到的兩大困難,讓人迅速入戲。一是創業維度上,董大林的合作社計劃甫一開始就遭遇阻力:村民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不願冒險的保守心態,使綠色農業推廣舉步維艱。二是在家庭維度上,傳統倫理與現代理念的碰撞更為激烈。董老爹偏心庇護二兒子董二林,二兒媳陳玲看不上種地的營生,這構成了阻礙變革的內部阻力。兩條敘事線索交織碰撞,真實展現了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深層矛盾。
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董大林完成了精神轉變——他逐漸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農業技術的革新,更需要溝通智慧、管理能力的提升。面對村民的疑慮,他以耐心化解偏見﹔遭遇家人的反對,他用韌勁証明價值。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既體會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勤勞質朴,又感受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創新膽識﹔既體會到恪守重情重義的鄉土倫理的執著,又感受到放眼未來的開放視野的可貴。其精神成長歷程,為鄉村振興敘事提供了具有示范意義的藝術范本。
除了對主角的細膩刻畫,劇中對新一代農民群像的精心塑造,也讓作品的主題表達更立體豐厚。賢良厚道、全心支持丈夫董大林創業的馮邱蘭,從小受窮、立志掙錢並不擇手段的陳玲,缺乏主見、對媳婦唯命是從的董二林等關鍵角色,構成了一幅生動的人物關系圖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劇中設計的戲劇性轉折:當機關算盡的董二林夫婦陷入困境時,曾被他們傷害的董大林不計前嫌,以德報怨。人物在“親近—疏離—和解”的變化中,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辯証關系,更深刻揭示了鄉村振興的本質——它不僅是經濟模式的革新,更是倫理關系的重構。這種敘事策略既保持了現實主義的批判力度,又彰顯了人文關懷的溫暖底色。
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山是故鄉》超越了簡單的創業敘事,觸及了更深層的文化命題。董大林的返鄉不僅是個人職業的選擇,更是一次文化尋根的精神之旅。他用綠色發展理念重新定義鄉土價值,用創新實踐喚醒沉睡的鄉村活力。這種將個人命運與集體記憶、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的敘事方式,為農村題材創作提供了思路。
鄉村振興,不是把農村變成城市的仿品,而是要在農村土地裡生長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根系、新枝葉。《青山是故鄉》“向下扎根”,還原生活質感,“向上生長”,呼應時代命題。它以土地之變折射人情百態,向觀眾展示,鄉村振興最動人的風景,從來不是數據報表上的增長曲線,而是無數個董大林在土地深處的辭暮爾爾、煙火年年,是他們內心對故土鄉情的深切眷戀,對美好生活的勇敢追尋。 (作者:李紅艷,系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