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托舉愛和希望

何為胞波?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守望相助。
3月28日,緬甸中部7.9級地震發生后,廢墟下的搜救、生命奇跡的出現、面向未來的前行和重建,災區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各界的心。
前方,中緬救援力量全力以赴,“做能做的事,幫更多的人”。
后方,無數善意的暖流翻山越嶺匯聚,萬千微光凝聚成團結、溫暖的火苗,照亮黑夜。
雲南力量,奔赴
“3月29日從雲南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出發,乘坐飛機前往緬甸仰光,再轉乘車前往內比都。哪吒也踩著風火輪疾馳緬甸……”4月5日,從內比都災區返回仰光休整途中,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隊員、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護師阿曉明畫下了第一幅畫,這也是他用畫筆生動記錄的赴緬抗震救災日志。
“哪吒的形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阿曉明指著畫作中三頭六臂的哪吒造型說,“三個頭顱象征著我們多維度的工作,左側是醫療救援,中間是救援行動,右側則是疫情防控。”
“作為代表中國和雲南的國際救援力量,我想通過畫作,把哪吒不服輸的精神帶到救援現場,為緬甸抗震救災貢獻一份力量。”在阿曉明看來,這位神話英雄不屈不撓、守護正義、庇護百姓,與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的責任擔當完美契合。
胞波熱線,上線
4月2日,仰光中國文化中心多平台發布了由雲南日報、雲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瀾湄國傳”連夜緊急制作的《震后傳染病防疫小知識》緬語海報,短時間內就被緬甸讀者廣泛轉發。
這是地震發生后“瀾湄國傳”第一時間開設的“胞波情暖·吉祥熱線”欄目相關產品,該欄目發布各類震后服務信息。
“這組海報制作得太及時了!”來自緬甸曼德勒醫學院的青年志願者哥哥烏第一時間就分享了這組海報。在社區安置點幫忙時,他總會把這份防疫指南拿出來,叮囑大家做好防疫工作。
“海報內容簡單易懂,讓不同年齡段的受災民眾都能快速掌握防疫要點。”緬甸衛生部公共衛生司佐佐奧博士把這組海報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他表示,在災后衛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些實用的防疫知識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風險,保護脆弱人群的健康。
在佐佐奧博士看來,這是一次跨越國界、跨越語言的健康守護行動。隨著海報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緬甸民眾開始重視災后防疫。
跨國搭檔,集結
3月30日清晨,一則《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在廢墟下成功救出一人》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刷屏。歷經9小時車程,從仰光剛剛趕赴內比都的伊伊秋和好友劉貴源看到救援定位信息后,立即趕往救援現場。在余震不斷的危險環境中,他們目睹了中國雲南救援力量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場景。兩個緬甸年輕人毫不猶豫地找到了救援隊負責人,主動請纓擔任翻譯志願者。
在隨后的救援工作中,這對年輕搭檔全程參與了醫療支援、安置營地搭建、疫情防控等重要任務的陪同翻譯。“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隊員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從沒有人喊苦喊累。”伊伊秋回憶說。最讓她震撼的是3月31日下午的場景:45攝氏度的高溫下,醫療隊員們在內比都千床醫院臨時帳篷裡連續工作3小時,完成工作時,每個人都因嚴重脫水幾近虛脫。
4月2日開始,在千裡之外的雲南昆明,也有無數這樣的搭檔投入到了震后救援、信息傳遞工作中。
“最開始是有了‘援緬志願服務群’微信群,然后群裡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目前總共90多名群成員,每天能保証10人左右到崗參與各項工作。”志願者、雲南師范大學緬語專業學生馬東華說,4月1日晚,系裡發布招募通知時,緬語專業同學的報名速度讓老師都感到驚訝。
這個微信群裡,有學緬語的中國學生,也有學漢語的緬甸留學生。大家要負責搬運來自全國各地的救災物資,需要往返領事館、倉庫和機場之間協調轉運,還要承擔翻譯、物資清點等工作。“最近天氣不太好,主要任務是搶在下雨前完成露天物資的轉移。無論男生、女生,無論中國人、緬甸人,大家都搶著干重活累活,沒有一個人退縮或抱怨。”緬甸留學生林圓圓看到滿載物資的車輛,仔細統計每一份物資時,在心裡向中國胞波說了無數次感謝。
馬東華說,作為緬甸語學習者,比普通人更了解這個鄰邦的文化習俗,在救災物資分類、緬文翻譯方面能發揮優勢。“其實,看到新聞裡災區的畫面,我們都想為當地百姓做點什麼,胞波有難、義不容辭。”
“中國醫療隊就像黑暗中的曙光,為緬甸災區帶來了溫暖和希望。”回憶起與雲南救援醫療隊並肩作戰的日子,伊伊秋的眼中泛起淚光。劉貴源說,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展現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讓他們萌生了到雲南留學的願望。他們希望未來能成為緬中友誼的使者,將這份跨越國界的愛繼續傳遞下去。
在廢墟之上,在余震之中,善意有回聲,希望被托舉。(記者 韓成圓 張瑩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