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陳母問勇》,問出藝術真義(銳見)

一曲傳唱四方的《陳母問勇》,問出藝術真義。英雄書寫既需要昂揚的基調,也需要真切的情感,英雄形象隻有在生活真實與人格偉大的雙重邏輯中才能真正挺立起來
清明節之際,一曲稚嫩童聲演唱的《陳母問勇》在社交平台廣為傳播。衛國戍邊戰士陳祥榕犧牲后,部隊曾問陳母姚久穗需要什麼幫助,姚久穗說:“我沒有要求,我隻想知道,我的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多少人曾為“清澈的愛,隻為中國”落淚,便有多少人被這首勇氣的贊歌所感動。
歌的流行,得益於它的舉重若輕。《陳母問勇》帶著強烈的敘事色彩,圍繞英雄故事展開,最終上升為一種極為普遍又朴素的感受——家國情。
詞作“半文半白”,從“陳氏有兒 十八從戎/生於屏南 名祥榕”起筆,自帶節奏感,貼合旋律的起承轉合。副歌部分,通過音高提升釋放情緒,一位母親的喪子之痛化作四字天問“吾兒勇否”,將歌曲情感推向高潮。童聲演繹熱血歌詞,對祖國深沉的愛和純真的天籟形成強大張力,產生了新的情感沖擊波。
詞曲相諧,使之具備一種風格化的感人力量。流行歌曲最常用的4/4拍貫穿其間,強化旋律的統一性。聽眾感受最深的,是這首歌的如泣如訴、直擊心靈。它來源於略帶搖滾感的編曲配器。電吉他悲壯的彈撥,震顫心弦﹔間奏嗩吶的運用,充滿力量。整首歌通過平衡重復與變化、穩定與張力,最終形成了既有記憶點又富有層次的流行旋律。
一字一句唱出的,當然是音樂空間,更是精神空間和心理空間,是我們“歌以詠志”的人文傳統、“精忠報國”的精神基因。
古有“岳母刺字”,今有“陳母問勇”。在中國這片大地上,一個個平凡的母親,總能在家國危急的關頭,激勵自己的孩子舍小家為大家。英雄和英雄的母親,始終都與這個英雄的民族相伴而行。
於是我們看到,英雄離我們很近。陳祥榕的故事,不僅被譜成曲,還被寫為詩,塑成像,制作成紀錄片,剪輯出短視頻。一個個普通的中國人,用他們的方式,參與著當代英雄精神的傳播與文化的創造。當“陳母問勇”被人們標記為新成語,對英雄精神的價值認同,便凝結為同一時代語境下的共性表達和豐饒語意﹔當“祥榕橋”“思遠橋”“問勇路”等矗立在祖國的邊疆,地理標識與精神坐標則共同標記著我們將前往何方。
一曲傳唱四方的《陳母問勇》,折射出藝術創造的真義——觸動心靈。英雄書寫既需要昂揚的基調,也需要真切的情感,英雄形象隻有在生活真實與人格偉大的雙重邏輯中才能真正挺立起來。
80年前,田間地頭,不識字的老鄉圍在識字者旁,聽他們講述小說《呂梁英雄傳》,從故事中體悟抗戰的意義。80年后,線上線下,抗戰文藝經典被不斷創新,衍生出新的形式、新的風格,更多“解法”讓今天的人們讀懂“中國一定有一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的“心法”。
民族的尊嚴感、文化的認同感,正來自這種個體生命不斷回應英雄精神的感召,並由此進入家國敘事、匯入時代江河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謳歌英雄,是深沉的人民觀,更是珍貴的歷史觀和文藝觀。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萬紫千紅,屬於崇尚英雄的春天,屬於大眾共同創造的、文化的春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