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鏈接、“專家”人設、紅包噱頭——
直播間“坑老套路”瞄准銀發族

養生課直播群截圖。受訪者供圖
當下,部分主播打著“養生課”“專家義診”的幌子,誘導老年人落入消費陷阱。治理老年人直播間購物亂象,為銀發族筑起防詐“數字防火牆”,既關乎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更是完善和規范銀發消費市場體系、助力“銀發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
“我的房間簡直成了快遞倉庫。”陝西某高校大二學生趙飛說起家裡堆滿快遞的情形頗感無奈,書桌、書櫃堆滿快遞盒,衣櫃下層、床頭櫃旁也都是。“主要是護膚品、日用品、食品。保健洗發水、養生牙膏,名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原來,趙飛65歲的奶奶迷上了直播購物,“去年她在直播間購買各種物品花了1萬多元”。趙飛仔細查看發現,很多商品價格貴,質量堪憂。
趙飛奶奶的經歷並非個例。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以“直播間”“購物”“老人”為關鍵詞搜索發現,不少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發文求助如何“戒斷老人直播購物癮”。記者了解到,不少老人沉迷直播間購物,花費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購買的商品中,有些是“三無”產品(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証、無生產廠家的產品——編者注)。
治理老年人直播間購物亂象,營造安全的網絡購物環境,既關乎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更是助力“銀發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爺爺躺在病房裡,仍在看直播購物
趙飛奶奶常看的直播間,曾推銷一款號稱能讓頭發“迅速變黑”的保健品。“我跟她說這肯定是假的,怎麼可能有這種東西。可她堅持說,主播是大公司老板,不會騙人。”勸不住奶奶,趙飛在奶奶的手機中拉黑了主播,“但這些主播開播后,她還是能找到,根本防不住”。
一位老人沉迷直播間購物,房間堆滿快遞盒。AI人機協同生成
畢業於北京某高校的博士孫陽說,她的媽媽也痴迷直播間購物。起初她並未察覺,直到有一天,媽媽讓她幫忙退貨,她才發現異常,“賬號裡訂單多得離譜,飾品、床上用品、食品、藥品,甚至保險都有”。孫陽查看了部分商品,“很少能查到廠家信息,好多都是‘三無’產品”。
令孫陽吃驚的是一條標價2000多元的“金項鏈”。“媽媽說這是‘999足金’,2000多元怎麼可能買到一條足金項鏈?”孫陽疑惑地點開商品詳情頁面,在圖片最下方看到一行小字,“原來隻有小吊墜是金的,重量1克多,項鏈是銀的,根本不值2000元。媽媽不會想到去看商品詳情,也不會留意最下面的小字。更氣人的是,大多數商品賣完就下架,連商品詳情都看不到。”后來,孫陽時常登錄媽媽的賬號退貨,“前前后后退了136單,金額超1.8萬元”。
75歲的李秀芬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將直播視為與外面世界接觸的途徑。她和老伴在農村生活,老伴癱瘓在床,自己患有糖尿病。通過刷短視頻,她接觸到一位養生“專家”,添加微信后,每晚都看養生課視頻和直播。直播裡經常推薦一些治療糖尿病的保健品,讓她很心動。
在江西讀研一的劉鵬今年過年回家時發現,爺爺成了直播間的忠實消費者,該直播間還有線下活動。爺爺每天點開微信群裡的鏈接看直播,全部看完能領3張兌換券,憑券可去線下門店換雞蛋。
“兌換券通常在直播開始、中間、結尾3個時段發放,要領到券得全看完。”劉鵬出示的群聊截圖顯示,這個名為“富民路店長服務(2群)”的群有105名成員,群聊十分活躍。管理員不時發布“堅持看播,福利多多”“山核桃油券繼續發放”“還可到店領取6.8元現金紅包”等信息。開播前,管理員會發紅包,標注開播時間。
劉鵬爺爺不僅領券,還購買了大量商品。爺爺有記賬習慣,賬本上列著洗面奶、虫草、五常大米、泡腳藥等物品以及購買日期、價格,“前前后后花了兩萬多元”。
劉鵬爺爺還關注另一個群裡的養生課直播,“直播后有答題環節,答對能領幾毛錢。聽直播課時,爺爺會認真做筆記,為了多領點錢,會用多部手機一起答題。他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賺點是點。”
一到晚上,爺爺就忙得不可開交,戴著老花鏡,在孩子們給他的幾部手機間來回操作。
正月初六,劉爺爺因心臟不舒服住院。醫院裡沒有Wi-Fi,家人給爺爺辦了流量卡。沒想到,爺爺在病房裡看起了直播,還給家人打電話,“直播開始了,你們快去看,群裡有紅包。”劉鵬說起來啼笑皆非。
“困”在直播間的老人,不信家人信主播
面對沉迷購物直播的爺爺,劉鵬多次勸阻沒有效果。她告訴爺爺,“要真的是好東西,不可能隻在這個直播間賣,我在網上根本查不到”。可爺爺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我不懂,這是廠家直銷。還說直播間有五六十萬觀眾,這麼多人怎麼可能上當受騙”。
3月2日晚7點,某直播間裡,一名“專家”正在售賣68元按摩課程,號稱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網絡截圖
正月初八,還在住院的爺爺突然被踢出“富民路店長服務(2群)”,常去領雞蛋的線下門店也關了,令他深受打擊。“人都跑了,什麼都沒了。”爺爺在賬本裡寫下這樣一句話。
90后吳倩的父親喜歡在直播間買高價手串,吳倩在購物網站上搜到類似手串,單價不過一二十元,“可他認為我發的和他買的不一樣。”吳倩說,父親還會買標注原價幾千元、現價一兩百元的包,堅信是正品。
2022年下半年,忙著寫博士畢業論文的孫陽常收到媽媽的信息,“主播說這東西好,價格也合適,你要不要?”通常這時媽媽已經下了單,因為主播說“數量有限,得搶”。孫陽告訴她,“根本不用搶,主播每次都說限量,實際上隨時都能下單”。可無論怎麼勸,媽媽就是不信。孫陽的姐姐因為這事兒和媽媽爭吵過,“媽媽說,我自己掙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面對痴迷直播購物的媽媽,孫陽深感無奈。
推送養生課、發紅包為的是讓老人“離不開你”
老年人如何一步步深陷直播購物難以自拔?多名受訪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主播會“手把手”教老人綁定銀行卡或移動支付,添加收貨地址並下單。
一個養生課直播群裡,群主發布直播課鏈接,邀請群成員點擊觀看。網絡截圖
趙飛說,奶奶一開始不會買東西,主播耐心教她點擊某些圖片,完成下單。
在一段主播教老人下單的視頻中,主播反復叮囑,“把手放在右下角小黃車上”。另一名主播告訴看視頻的老人,“付款免息分期,要讓孩子給你下載軟件”。
在老人們熱衷的直播中,養生課直播頗受歡迎。在短視頻平台檢索“養生課直播”,即可進入相關直播間。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入一個養生課直播間,主播在教47位觀眾“手指安眠操”。其間,主播不斷引導大家添加老師微信。“如果想了解更多養生知識,點擊屏幕下面的‘小鈴鐺’。”這名主播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點擊了“小鈴鐺”,彈出“領取VIP學習資格”頁面,下方是“添加助教老師微信”按鈕,點擊后即跳轉到微信添加好友頁面。
添加微信好友后,“助教老師”發來視頻鏈接和一段32秒語音:“您領取了小偏方課程,下周二早上7點上課,我會發上課鏈接提醒您。現在點擊我發的學習入口,聽預習課,一分鐘左右,聽完可領小獎勵。”記者又添加了幾位“老師”微信,發現做法大同小異。所謂“小獎勵”就是幾毛錢,看完預習課和45分鐘左右正式課,答對一道選擇題就能領取。
某養生群群主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添加老人微信,一是為了提高用戶黏性,通過推送養生課視頻、發紅包讓老人“離不開你”﹔二是為了銷售藥品,“養生課前9天沒有推銷環節,純科普,等用戶習慣了、信任你了,開始賣藥,主要是OTC藥(非處方藥)”。
所謂免費養生課,其實只是誘餌,就是為了后期捆綁銷售高價藥品或服務。該群主介紹,9天養生課后,一個銷售平均能完成3000元的銷售額。藥品從藥廠直接發貨,貨到付款,“隻要開封,就不能退”。
“這些養生課視頻是藥廠和代理商發來的。”這位群主說,銷售會將視頻一對一發給老人。藥廠和代理商會提供用戶觀看查詢系統,“誰看了、誰答題了,我都知道。”他說。
一名“助教老師”告訴記者,他的日常工作是一對一發鏈接給老人。他說,有的公司會建群,“但很容易出事,群不好管理”,一對一發鏈接能第一時間獲得老人反饋,如果老人反饋積極,“馬上安排購物環節,不一定非得等免費養生課結束”。
對於養生課裡的專家,前述群主信誓旦旦,“都是醫院出來的”。有些專家號稱曾在“中國骨病康復協會”“國家高科技健康產業委員會”等機構任職。記者在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台查詢,發現這些組織並未在民政部門登記。在直播過程中,如果不購買產品,屏幕中部會一直彈出搶購鏈接,即使關掉,很快又會出現。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直播間誘導老年人高額消費等“坑老”亂象,多位代表委員提出系統性治理建議,強調法律完善、技術防控與社會共治聯動,為老年人構筑反詐防線。
全國人大代表齊秀敏建議,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設“誘導性消費欺詐”專章,明確從重處罰﹔多部門協同,用信息化手段互通線索﹔形成聯合執法機制,簡化舉報流程﹔關懷老年人精神世界,滿足其情感需求,開展公益課程普及防詐知識。全國政協委員鐘瑛呼吁對涉嫌直播購物的欺詐行為,加大常態化治理力度,從立法、技術、宣傳等方面構建“不敢騙、不能騙、騙不成”的防線,切實守護老年人的“錢袋子”與晚年尊嚴。
記者從公開渠道獲悉,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表示,今年將制定出台直播電商監管辦法,建立監管長效機制,有效規范直播交易行為。(見習記者 楊雷 記者 金卓 應受訪者要求,趙飛、孫陽、劉鵬、吳倩、李秀芬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